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在中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农田面源污染是湖泊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工湿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农田径流中的营养物质起拦截、去除功效。对湖泊而言,可以在湖滨地带建立湿地,通过湿地对营养物的降解、吸附、过滤、吸收等过程,在受污河水或农田径流进入湖泊之前对其做净化处理,从而达到减小入湖污染负荷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复合型湿地各功能区去除氮磷功能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将回归模型应用于各功能区,评估回归模型对各功能区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湖滨人工湿地对农田径流的净化功能,指导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后期运行管理,并为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意见。本文选择抚仙湖北岸湖滨带代表性复合型湿地-马料河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湿地不同功能区-沉淀池、潜流区和表流区的现场观测,比较各功能区去除氮、磷效果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各功能区的回归模型,比较回归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湿地系统除氮效果稳定,且明显优于除磷效果。在净化氮素方面,各功能区的效果从大到小排列为表流>潜流>沉淀池。沉淀池除氮效果最不明显,在该区内有机氮可能发生矿化作用而转变为氨氮。有植物系统的潜流和表流区除氮效果较为明显,潜流区对氨氮、硝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28.5%、33.5%和22.4%;表流区对三者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50.9%、40.3%和44.4%。磷的截留主要发生在沉淀池,平均截留率为23.4%,潜流和表流区的去除效果欠佳。针对湿地进水的不同化学成分,在设计湿地时可以对不同功能区进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去污效果。通过对不同水文条件(降雨和湿地进水流量)下系统运行效果的比较发现,沉淀池除磷效果不受水文条件的影响,截留率维持在23.4%左右。潜流和表流区在雨季时期,对磷表现出一定的截留作用,截留率分别为20.9%和16.7%;而在雨季末期(进水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