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计量正由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过渡。随着会计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审计判断有限理性总体水平会相应地提高,表现形态将由主要因不良激励所致的审计舞弊转向因职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判断偏误,而计量模式的转变也使得两者在具体形式上表现迥异。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对公司风险监控、误定价和误导性信息揭示的严重不足即是明证,而中国2007年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又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因此深入研究审计主体的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判断能力及其行为规律也就显得尤为迫切。两计量模式审计差异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对将经济事项转化成会计记录的编码过程的审计中。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审计质量是行为和技术的结合。在公允价值计量得到广泛推崇和日益增多的应用的背景下,公允价值审计被提上职业审计的议事日程。职业界在关注审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同时,却很容易轻视审计行为特别是审计判断及其判断偏误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作为开篇之论,本章主要就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作一简要阐述。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情况下,造成审计主体职业判断有限理性的因为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会计审计环境有异于历史成本计量的复杂性,审计主体对环境的认知与计算能力的有限性,信息的不完全、非对称性,以及审计主体自身的机会主义。实务中,两计量模式的差异主要产生在将经济事项转化成会计记录的编码过程。为此,审计判断有限理性可按审计主体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区分为判断偏误和审计舞弊。而且本文认为,能力不足的人远比骗子更多,审计舞弊只是审计中的随机现象。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就国内外有关审计判断及其有限理性表现的现有主要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主要借鉴 Troman(1998)的分类来进行,并就现有研究的不足作了简要评述。
第三章,审计判断有限理性的理论分析。长期以来,预期效用理论都被认为是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判断和决策的最有用的分析决策工具。本文却认为,审计判断始终是有限理性的,它符合前景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以及透镜模型。前景理论认为,人在复杂环境下不会严格遵循预期效用、采用贝叶斯分析范式进行决策,而是简单地采用启发式决策法;企业能力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源泉,企业能力的提升是渐进的漫长过程,内源性变革的力量会促使其提高核心能力,而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并不敏感,组织、制度和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能力;透镜模型则认为,人在将任务信息转化自身信息时,会受到任务复杂性、环境和自身压力等的影响,转化的真实度不一,任务复杂性越强,真实度越低。因此,公允价值审计较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有限理性会更高。本章在有关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审计判断有限理性的成因及其抑制和减少的理论上可行的一些程序和方法。本章最后还简要讨论一种特殊的有限理性—舞弊及其有关的理论,引入了新的监管者概念,探讨了分类监管的可行性。
第四章,公允价值审计实践中的有限理性及其改善措施。本章在概要分析理论和实务中公允价值审计中的可能的各种判断偏误后,以衍生工具的审计为重点,探讨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判断有限理性的主要表现及其改善措施。本章也将对近年来人们对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主体过分关注客户经营风险和产业风险、忽视实质性测试从而导致审计失败的责难作一探讨和解释。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公允价值审计最好的审计模式。但当前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存在缺陷,忽视了衍生工具的运用所带来的对企业经营风险特征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重要性、重大错报风险和财务报告目标、独立性等概念。对于衍生工具的审计来说,风险控制和监管资本的计算应是审计关注的重中之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衍生合约都是表外交易,但一旦发生不利事件,大多会转化为表内项目并带来绝不亚于表内项目的损失。同时,本文认为,经济事项—会计记录—通用财务报告编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有限理性化的过程,而需要审计的三个理论(假说)又决定了审计质量判断标准必须高于通用财务报告目标的要求。
第五章,实证检验。审计判断有限理性的行为本身无法直接检验,只能通过可验证性程序和方法得到合理保证,但行为的结果(即审计质量/盈余质量)是可以验证的。本章实证检验中国公允价值计量实施前后审计判断有限理性的差异,发现其与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有显著差异;也实证检验了外在环境的变化如证监会经济处罚对有限理性的影响,发现证监会经济处罚对审计质量的改善未必一定有效,从而验证了审计判断有限理性的前景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由此本文认为,重视审计主体的能力建设才是治本之策。能力建设包括注册会计师个体的能力建设和事务所整体的能力建设。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不足。本部分主要就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作出概述,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及其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