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二十多个年头,但是政府仍旧掌握着大量的市场资源,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强大,此背景下寻租空间巨大。十八大之后,我国反腐形势出现了历史性转折,“零容忍”的基本态度结合一系列反腐措施,极大地挤压了寻租空间,企图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寻租机会的政府官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他们退而求其次的慢作为、不作为和假作为逐渐演变为整个行政系统内的“庸政”问题。庸政问题自古有之,但是社会却对其抱有一定的容忍度,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会舆论,对庸政的关注度都远远不及腐败问题。尽管庸政只是历史长河中千万个政治问题中的一个,而且作为一种隐形失职行为相比贪污受贿而言显得有些“温和”,但并不能掩盖它会危害公共利益甚至影响社会和政权稳定的事实。从2003年“非典时期”中央首次实践行政问责制以来,浙江、江苏、湖北、贵州等省份针对庸政问题也开展过声势浩大的治庸行动,并且建立了一系列切合自身实际的治庸制度,但这些治庸行动往往重一时的打击效果,短期内成效明显,在治庸机制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建设上仍有可以改善的地方。本文梳理了中外学者有关寻租问题和庸政治理问题的研究脉络和现有成果,发现在庸政问题上,主流学术观点的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行政绩效,鲜有人将权力寻租或者是腐败与官员的不作为挂钩,但是在反腐呈现高压新态势的当下,在纪检工作和腐败查处力度的强化以及各种反腐新举措的出现的同时,庸政现象的确呈现出了逐渐增长的趋势,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倘若有关联,其成因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非常需要学术界予以讨论和解答。因此,寻租空间挤压与庸政现象滋长间的关系也就成为了本文的切入点。庸政行为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基于具体表现形式的差异,本文将其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精神萎靡的“瞌睡式”,推诿扯皮的“太极式”,文山会海的“传话式”和出工不出力的“磨洋工式”,并且以庸政主体所处的权力层次和年龄层次为划分依据,归纳总结了“29岁现象”、“45岁现象”和“59岁现象”这三种在寻租空间挤压强化的背景下表现在不同群体身上的庸政特性。而后,通过搜集了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本文列举了十八大以后寻租空间挤压强化的具体表现,同时结合统计数据,从政府对庸官的惩处情况和群众对庸政的投诉情况,学术界对庸政问题的研究热度和趋势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寻租空间挤压的强度与庸政现象的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从而验证了本文关于两者间关系的猜想。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公务员(代理人)庸政和政府(委托人)治庸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庸政与治庸之间的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静态博弈,政府和公务员在庸政问题上会做什么选择取决于两者的预期收益大小,不仅受到自身因素影响,还会被对方的行为所牵制,寻租空间挤压下的“庸政”行为,实际上是两者相互博弈的结果。另外,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五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从庸政的态度、庸政的主观规范和庸政的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角度分析庸政主体产生庸政意向并付诸庸政行动的原因。公务员的理性经济人身份和在福利待遇上的心理落差、传统观念对公务员角色的定位偏差、人情社会的“暗流”文化、官场“潜规则”、现有治庸机制的不足,这些因素都是庸政行为的催化剂,促使庸政成为寻租空间挤压的附产品。打击腐败,治理权力寻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硬约束和软约束的共同作用,然而目前的反腐工作侧重硬约束,虽然寻租空间被极大地挤压了,腐败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反腐的配套制度未完善,政府官员的权责不对等,公务员考核机制和薪酬制度有待改革,行政程序和政府机构设置上存在的惰性亟待治愈,这些反腐进程中的遗留问题都有可能催生庸政,加大治庸的难度。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入,运用案例分析法,本文对杭州市“效能亮剑”治庸行动,武汉市“责任风暴”治庸计划,贵州省黔西南州“干部召回制度”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治庸计划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了其特点、成效和意义,同时也发现了这些治庸计划在治庸制度设计上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长效性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治庸机制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由于庸政主体的庸政表现是各异的,他们的庸政缘由和目的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治庸对策的选择上也就不能盲目地一刀切。鉴于此,本文主张在剖析不同公务员群体的庸政成因和特征的基础上,遵循“新人新政策,老人老政策”的原则来探讨庸政的治理对策。治理庸政,首先要解决治理权力寻租过程中遗留的问题,一改以往政府管理方式的不合理之处,从确权、监督、激励三个方面制定清单,启动全面的清单管理模式,明确公务员的权力和责任范围,解决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同时,关注政府公职人员的利益诉求,改革和创新公务员薪酬制度,在福利待遇上给公务员以合理的期待。在治庸机制的构建上,开辟“免责领域”,建立容错机制;创新公务员管理方式,完善多元参与的考评机制,使公务员的“作为”与“不作为”在量化考核上体现出明显差距;通过限制裸官晋升、优化干部召回制度等途径,改变公务员“只上不下”的局面,为勤政有为的人才营造公平的晋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