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mmodation”in Yu's Self-translating his The Night Watchman:A Study Based on Translation Aes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还是译者将原作的美移植到译文中的一种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由于中英文在字、形、音、意等语言方面木身存在着较大差异,文化方面如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审美观等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照字面直译原文,这就需要译者灵活采取“变通”手段,再现原文的意境美和音形美。余光中是知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提倡翻译中灵活“变通”,也力推以诗译诗,在其自译中将作者和译者融为一体。自译诗歌集《守夜人》展现了余光中作为译者的深厚功底和独到翻译理念,为研究审美再现手法之一“变通”及其翻译美学思想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材料。
  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诗歌原文与译文作详细的对比,对译文的美学效果作深入的剖析,分析余光中自译诗歌集《守夜人》中“变通”手法的运用,及由此产生的美学效果,总结余光中自译中“变通”的特点,进一步得出余光中诗歌翻译美学思想的具体内涵。
  通过对诗歌集中的18首诗歌进行案例分析,本文总结“变通”在余光中的自译诗歌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除了个别诗歌译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增加,总体上余光中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变通”,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式与内容。第二,余光中运用了大量的“变通”手段实现诗歌形式系统(音韵,词汇,句法和篇章)方面的审美再现,而非形式系统方面(意境,情感和语气)的审美再现也是通过形式层面的“变通”实现。第三,余光中“变通”手段与方式的选择以确定的目的语读者为导向,以满足他们的美学期待。通过大量的“变通”,译文不仅再现了原文的音韵与形式美,且准确地传达了意境,情感和语气等非形式的深层美,也就是形神兼备。与此同时,部分“变通”还创造了一些原文没有的美,使以诗译诗的想法成为了现实。从译文中的“变通”及产生的效果来看,余光中的诗歌翻译美学思想可具体的总结为以下几点:1)先形似而后神似的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2)译文应当再现原文的美且适当地创造美,实现以诗译诗;3)审美再现应当是针对明确的读者群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
  本文研究有利于对审美再现手法之一“变通”的进一步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余光中自译及翻译美学思想的研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理论在西方学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代最新的理论思潮之一。90年代初以来,后殖民理论开始被陆续引入中国,在中国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印度学者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近年来,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紧密结合也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自从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文化翻译”的概念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翻译研究文章中,并且这
学位
翻译研究不断从临近学科吸取养分以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而翻译与文学文体学的联姻却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文学翻译与文学文体学有着天然、本质的联系。文学文体学强调实际运用中的语言选择,将文体及其产生的效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文学作品中有助于表达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并探讨它们的文学价值。而当前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小说翻译似乎过于强调对原作所指内容的传译,相对而言,对原作所
学位
张谷若是中国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专家,其中尤以其翻译的哈代作品而享誉中外,因此被誉为“哈代专家”,同时以其严谨的翻译态度,被称为“译界楷模”。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译作有《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等。其译作独具特色。在20世纪30年代,当硬译死译风靡之时,他的译文晓畅明白,尤其是让中国读者看起来觉得通顺流畅。近年来,随着对张谷若其人其译文特色的研究日臻深入,其“地道的译文”思想,方
学位
期刊
作为图式理论的一部分,文化图式是指人们用于感知世界上各种文化现象并存在于人脑中的关于文化的背景知识结构。随着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发展,把文化图式理论用于翻译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译者的翻译过程,而且有助于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  《围城》是一部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其语言幽默,文化内涵丰富。目前对其英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幽默翻译、隐喻翻译、前景化语言翻译和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及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上。因
学位
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水意象出现的频率之高是其它意象无法企及的。水意象贯穿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始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形态万千。水意象不同的形态特征在诗人和读者心中引起的联想意义也不同,水意象因而成为中华文化中内涵丰富的意象之一。但之前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译文的对比以及翻译技巧等层面,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因此对水意象的翻译研究亟待深入。  本文以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空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