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性是指话语中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对话性与独白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取决于发话人在多大程度上和以何种方式表明受话人和其他声音的存在。目前,对话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学语篇,在语言学领域关于对话性的研究却很少,直到近年来,话语分析学家也开始重视非文学语篇的对话性分析。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后,所发布的新闻内容常常是独白性的,很少关注受话者,即起传播作用的媒体及最终的受话人,但在事实上,对话性在非文学语篇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有效组织篇章,还能有效掩示或提示一些不为人们所察觉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某些联系。本文将对话性与新闻发言人所发布的新闻这种非文学语篇相联,提出了应对突发事件时新闻发言人的对话性策略,并结合国新办就四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情况举行的三十次新闻发布会上的30段意义完整的语料进行探讨,旨在检讨并发现恰当的新闻发言人应对策略并透过语篇静止的表象揭示其互动的、对话的本质。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结合四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三十次新闻发布会的实际语料,从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话语分析等层面开展了应对突发事件时新闻发言人所发布的新闻语篇这一非文学书面语篇的对话性研究。本文认为:应对突发事件时新闻发言人所发布的新闻内容在本质上都具有对话性。本文参照加拿大学者道格拉斯·沃尔顿(Douglas Walton)创立的“新辩证法”对话理论中的六种对话类型及对话类型判定法,结合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行为的特殊交际意图,将发布行为分为三类:说服型对话、探究型对话、信息寻求型对话。同时,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本文提出了受众预设法等六种具体的对话策略方法,并在三类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行为类型中找剑了“最优策略组合”,为提高新闻发布有效性、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舆情控制提供了新的可操作的语言策略。本文的研究路径:文章第一部分为问题的提出,就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对话性及其现象、研究价值、综述等做了初步分析,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路径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及理论背景,包括对话性理论及其他、新闻发言人制度、突发事件三个小节;第三部分为语料分析及问题呈现,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行为的类型、本质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第四部分为对话策略方法创新及“最优策略组合”在舆情控制中的示例,分析得失;第五部分为总结与展望。本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在理论上,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应对突发事件时新闻发言人发布内容的对话本质并由此拓展了对话理论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上,本文为促进应对突发事件时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提供了自然的语篇实例、新颖的理论视角和切实有效的语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