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Botrytis cinerea Pers.)真菌侵染所引起的,现在已成为番茄栽培中普遍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我们从发生灰霉病的番茄健株和病株的不同生境中(根围、茎围、叶围以及根内、茎内、叶内)分离到的819株细菌中筛选得到116株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颉颃菌。我们测定了116个颉颃菌的产蛋白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活性,以及产嗜铁素、吲哚乙酸情况。通过对116个颉颃菌的16SrDNA限制性酶切图谱(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和基因组DNA的BOX-PCR指纹图谱进行分析,我们选择了31株颉颃菌进行了温室防病实验以研究它们是否有生防潜力。结果显示所选菌株的防效在8.06-67.80%。根据第一次温室实验结果我们选择13株防病效果在50%以上的有生防潜力的颉颃菌进一步开展了第2次重复的温室防病及促生实验。结果显示,除了菌株AB16外,其它12个菌株显示了与第1次温室实验相一致的防病效果;并且生防菌处理组病情指数与对照1(只接种病原菌)相比在P<0.05水平上差异性显著。其中菌株ABc28和ABc22的防效分别达到了66.71%和64.90%。这13个菌株的促生实验也表明,除了菌株ABc1,ABc0,AB16和AB31以外,其它菌株显示了对番茄植株良好的生长促进效应。其中菌株ABc22处理的植株鲜重增加了66.34%。值得注意的是,菌株ABc28,ABc22,ABc11和ABc17这4个菌株的防病效果都在50%以上,而且它们处理过的植株鲜重增加也都在20%以上,显示了良好的商业化前景。菌株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是第一次用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AB35)和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sp.(ABc1)防治番茄灰霉病,促进番茄生长。本文还研究了3株芽孢杆菌(文山1-18、12LR54和2FG34)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是归因于系统诱导抗病性。当番茄植株用3个菌株分别处理后,青枯病的发生率分别减少了41.3-44.1%、42.3-43.0%和41.8-46.7%,鲜重分别增加19.60%、22.19%和26.85%。离体颉颃实验结果表明,3菌株与病原菌之间均无抑菌圈产生,这表明防治效果的产生不是通过与病原菌的颉颃产生的。细菌定殖实验表明三菌株与病原菌之间在空间上都是隔离的,因此我们推断菌株的防病效果是由于产生诱导抗病性引起的。酶活测定实验进一步表明菌株处理及青枯病原菌HB10接种后,分别能提高PAL、SOD,PPO、PAL和PPO的活性,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分别提高了相应酶的活性。在次基础上,我们特别分析了菌株文山1-18的防病及促生机理。RT-PCR检测到文山1-18能引起防卫相关基因PR1a(与防卫相关)及生长相关基因Exp2(与促生相关)的大量表达,离体条件下该菌株还能够产生IAA及利用无机磷活性(促进植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