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控制是个体基于特定目标及标准,引发改变或制止特定反应行为的能力,这些反应包括思想、情绪、情感、认知活动等,是个体优秀品质的一种。心理幸福感指个体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不以自身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包含积极人际、个人成长、环境掌控、个人目标、自我接纳、自主六个维度。主观幸福感指人们根据内在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人们对生活满意度及其各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包含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并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三方面的特点。从两个幸福感的概念上可以发现心理幸福感自我潜能完美实现的过程更复杂,对幸福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更深,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这与心理幸福感所追求的体验一致,而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情绪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并不涉及自我实现,但在心理幸福感实现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新时代护理工作担任的是全方位、全周期对人民健康的保障使命,贯彻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体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护士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自我控制与心理幸福感关系的不同感受,特别是主观幸福感在其中调节作用的影响是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量化研究进行自我控制、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三者相关数据分析,其次通过质性研究进一步验证量化研究的结果,从而证实主观幸福感在护士群体自我控制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两项具体研究如下:研究一,通过方便取样选取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511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我控制量表(SCS)、多维心理幸福感量表(PWB)、主观幸福感量表(WBIS+SWLS)进行三者的现况评估,从调节作用角度出发进行三者的人口统计学方差分析及护士自我控制与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后,进行护士自我控制对心理幸福感的回归分析,即探讨护士自我控制与心理幸福感有无直接关系,最后进一步验证自我控制与心理幸福感的间接关系,也就是主观幸福感在护士自我控制和心理幸福感中的正向调节作用分析。结果发现:1.护士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不同工龄、学历、职称、职务、年龄上的相关维度差异显著。在部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2.护士自我控制与心理幸福感及其5个维度(自主、积极人际、环境掌控力、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自我接纳)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护士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及其2个维度(幸福感指数、生活满意度)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护士自我控制中的健康习惯、总体自律、可靠性、工作或学习表现对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其6个维度(自主、积极人际、环境掌控力、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自我接纳)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起到预测作用。5.主观幸福感在护士自我控制和心理幸福感关系中,主观幸福感高的护士群体,自我控制对心理幸福感总分的正向影响会加强。说明对于高主观幸福感群体而言,其自我控制对心理幸福感总分的影响作用要大于低主观幸福感群体,自我控制对心理幸福感总分的正向影响随着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不断增加,即主观幸福感维度在自我控制和心理幸福感总分之间产生正向调节作用。研究二,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12位护士进行访谈,从质性研究的角度了解护士对自我控制、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的看法,通过这三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呈现再次验证量化研究的相关结果,进一步证明主观幸福感在护士自我控制与心理幸福感中的正向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护士自我控制和心理幸福感在工龄、年龄上,职务上的体验感存在差异。2.护士自我控制对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都各具有影响作用。3.护士自控制能够预测心理幸福感,高主观幸福感群体的自我控制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作用要大于低主观幸福感群体。4.主观幸福感和幸福感指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及生活满意度在护士自我控制和心理幸福感关系中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正向调节作用。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结论1:护士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存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显著差异。护士自我控制与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能力越强的护士,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结论2:护士自我控制中的健康习惯、总体自律、可靠性、工作或学习表现对心理幸福感总分、自主性、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控制、个人成长、生活目标和自我接纳都起到了正向预测作用。结论3:主观幸福感在自我控制和心理幸福感总分之间有正向调节作用。结论4:质性研究验证了量化研究结果,高主观幸福感护士群体对于自我控制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的感受及表述要大于低主观幸福感护士群体,同时护士自我控制对心理幸福感的正向影响随着对工作及生活中主观幸福感具体事例感受的提高而不断增加。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自我控制和心理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在护士群体的实际实例中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