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选取中国中部地区湖北省在关于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方面的研究做基础,利用相关理论模型,梳理了关于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解释框架。然后基于非农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利用人口与产业非农化的评价体系和协调性模型,阐述了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分级标准,分析了 2006-2015年湖北省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的时空变化过程。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研究时序演变上看,湖北省“人口非农化质量、产业非农化质量及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经历了高度失调阶段、中度失调阶段、轻度失调阶段和协调阶段。2006年至2015年,在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发展方面,两者的协调程度不断上升,不断上升的协调度得到的是区域差异的缩小,但是纵观全省整体状况来比较,其仍然存在空间分异现象,说明湖北省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在一些地区,只完成了产业非农化的转变,人口非农化的协同作用被忽视了,致使空间分异现象严重。另一个原因在于影响人口非农化的除了产业非农化所代表的经济水平外,还包括环境、资源等自然因素,观念、习俗等文化因素和教育、医疗有关的社会因素,产业非农化对人口非农化的吸引作用表现不完全,故产业非农化和人口非农化这两者发展是不协调的。2006-2015年湖北省各市(区)非农化主导类型主要由产业非农化超前型转变为人口非农化超前型。人口非农化的转变是身份和从事行业转变的并行过程,人口非农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内生经济的发展,振兴整个市场经济。但是人口非农化的转变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撑,非农人口完成身份和所属农业行业的脱离,必须有相关产业能够保障其生活基础,故湖北省在进行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过程中,同时要在其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方面进行相应分享,更加重视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产业升级和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结构转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应注重抑制城市空间无序扩张、粗放利用,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相结合,着重提升区域发展质量,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价值实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