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旧住区整治更新策略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dor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住区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旧区的整治更新也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开始实施。合肥市政府自2009年开始就通过整治更新旧住区的重要方式来提高居民生活环境、保持旧住区和谐稳定。据统计,到2011年底合肥市共整治了80个旧住区,建筑面积达323.56万平米。目前,由于旧住区的整治更新缺少整治后评价这一不可或缺的过程,致使旧住区整治更新的倡导者和建设者难以获取正确的信息反馈,无法了解整治后居民的使用情况,难以对以后旧住区的整治更新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善。综上所述,本论文构建了旧住区整治更新后评价体系,并引入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方法,探讨旧住区整治更新的策略,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传承好旧住区的传统风貌。  本文在分析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确定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了合肥市旧住区的现状情况,发现旧住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旧住区使用后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梳理,提出了本论文的后评价体系。再利用这个评价体系对合肥市宁国新村和西园新村两个案例进行整治更新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发现整治后旧住区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作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主要有以下两点创新和特色:  1、通过整治更新后评价完善了旧住区整治的最后一环节——信息反馈;  2、引入了AHP-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对旧住区进行整治更新后评价。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试图建立合肥市旧住区整治更新使用后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运用于案例中以发现合肥市旧住区整治更新方面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依此得出旧住区整治更新的策略,以期为以后的住区整治项目提供借鉴与指导,使得整治方案设计可以有的放矢,同时为规划设计相关单位提供参考和建议。
其他文献
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反映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资源的合理分配关系。在一个普遍存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中,城市规划决定了有限的社会资源优先权的安排。但是,在现
在现今高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国内规划界重要课题,传统居住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更新,往往停留在物质形态基础上,缺乏对社会结构形态的研究探讨。
数字信息时代到来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异乎寻常的变化,一方面,建筑师能够通过数字化或“数字设计”的方法进行建筑创作;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手段也为设计中各方面相互间的协同配合带来
随着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发展,建设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居住小区,由于在规划时对小汽车发展的估计不足,使得小汽车“涌入”旧居住小区后产生了一系列的静态交通问题。诸如停
学位
几乎在所有时期所有种类的建筑中,人们对建筑入口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当建筑师做一个设计项目时,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基地的具体情况,确定主入口的位置。在构思建筑空间形态时,有许多
本文选取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八个文化建筑进行研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过渡空间从物质要素——过渡空间的构成,和非物质要素——人的活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综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牵扯到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生存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文化保护区的更新发展作为研究的立足点,来研究大栅栏文化空间的保
当前城市环境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空间的复合化、立体化,这种趋势在建筑综合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型的、立体交叉的复合公共空间内,包容了各种功能。良好的空间认知保证人
本论文是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十年跟踪系列研究的一部分。三峡工程建设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是三峡地区生存环境的一次大调整、大发展。自三峡工程1994年开工以来的十年建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