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聊斋志异》的家族伦理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蒲松龄的伦理思想。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以及研究现状。伦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部分,一个传统士子的伦理思想往往代表了他主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清《聊斋志异》的家族伦理对蒲松龄思想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第二部分对作品中的家族伦理关系进行论述。分别讨论了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兄弟关系等。历来研究者除对夫妻关系颇有争议外,多认为蒲松龄十分自觉地认同并维护正统伦理关系。本部分论述了蒲松龄在表面维护正统下的叛离倾向。第三部分探讨了蒲松龄为实现这种表里不一思想的艺术手段。在作品中,作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回避权力代表角色的作用,或者干脆将权力代表角色反面化;而许多作品主人公的性格中带有与主流社会秩序不合作的倾向;有一些情节在修辞上刻意向正统伦理秩序靠拢,但情节走向上却向背离这种权力秩序的方向发展;许多男主人公为正面角色的故事,其情节的推进是由女性角色完成的。第四部分探讨了蒲松龄破坏性思想的渊源。蒲松龄的叛逆性思想主要表现在对传统伦理秩序的不认同和不合作,但并未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他的思想多破坏而少建设,在背离传统和回归传统之间摇摆不定。蒲松龄一生襟抱未曾开,社会对蒲松龄的不公,造成了蒲松龄对正统社会秩序的逆反心理;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叛逆性社会思潮促进了蒲松龄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怀疑;蒲松龄塑造的一些理想人格明显受道家思想影响;明清的易代对传统士子心态的影响十分深广,它使得士人对各种传统信念产生动摇。第五部分为小结。这一部分主要总结一下前文内容和观点,并简单阐释一下蒲松龄破坏性思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蒲松龄对传统家族伦理秩序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对传统精英文化的有意识的认同使他成为传统家族伦理秩序的积极拥护者;另一方面,自身的坎坷经历使得他对当时主流社会秩序产生潜意识的反抗。这构成了他思想的主要矛盾,也是他思想中其他矛盾的渊源。蒲松龄的破坏性思想源自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潮的吸收。由于蒲松龄对当时主流社会秩序的有意识的认同和自身思想体系建设的漠视,使得他的反抗是隐蔽而极不彻底的。他的反抗表现在对社会秩序的隐蔽的破坏性上。他无力建立新的伦理价值秩序。他的反抗停止于幻想境遇改变后的认同,在艰难地走出传统后,他又无奈地回归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