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外侧延髓梗死(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LMI)及内侧延髓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证实为急性延髓梗死(Medullary infarction,M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1例。根据DWI影像上病灶受累的部位可分为LMI组和MMI组,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对入组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在患者出院3个月后进行门诊随访,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若m RS>2分则被定义为预后不良,m RS≤2分则被定义为预后良好。利用SPSS软件对LMI和MMI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LMI和MMI两组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发病机制的差异;然后根据m RS评分将LMI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利用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L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样根据m RS评分将MMI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利用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M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研究的患者中,LMI为48例(67.6%),MMI为23例(32.4%)。对两组间的人口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LMI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1.8±11.5)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为39.6%;MMI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9.0±11.0)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为65.2%;MMI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及糖尿病患病率均明显高于L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43);两组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单因素分析得出:在MMI中,肢体瘫痪的患者有16例(69.6%),明显高于LMI组(21例,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饮水呛咳和共济失调在LMI组中分别为17例(35.4%)、22例(45.8%),饮水呛咳和共济失调在MMI中分别为3例(13.0%)、5例(21.7%),LMI组中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更为多见,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LMI和MMI患者梗死病灶在纵轴面上的分布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梗死病灶在纵轴面上的分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2.对LMI和MMI组中不同发病机制与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的关系分析得出:年龄、糖尿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及纵轴分类(上段-下段)在不同发病机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3.对可能影响LMI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筛选得出:高血压病、糖尿病、END、发病机制及梗死部位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然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ND可能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053,95%CI=1.082-2602.034,P=0.046);发病机制中,与穿支动脉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可能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06,95%CI=1.334-435.507,P=0.031)。对可能影响MMI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筛选得出:END、发病机制与预后不良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LAA(与PAD相比)可能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284,95%CI=1.632-897.944,P=0.024)。结论:1.与LMI相比,MMI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更大、糖尿病患病率更高。2.MMI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肢体瘫痪。在纵轴面上,MMI的梗死病灶多见于延髓的上段。3.在LMI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LAA(与PAD相比)可能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MMI中,LAA(与PAD相比)可能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