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广泛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农业、生活、生态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干旱是水分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仍旧显著,我国西南地区历来是干旱频发的区域之一,西南边陲的云南更是一个干旱较严重的中心。季风系统的影响加之复杂的地形地貌,云南的干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复杂的区域性。在全球升温背景下,开展对云南地区干旱的研究,了解其变化趋势与特征就显得更具意义。鉴于气象观测资料长度不足,阻碍了我们在长时间尺度上分析干旱的变化特征,因而考虑借助高分辨率的树轮代用资料进行区域干旱研究。云南的树轮-气候研究密集于横断山滇西北三省交界区,树轮样点分布极不均匀,广大的云南其他地区处于树轮研究空白区。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两大地形单元的结合部作为研究区,位置上属于云南的中西部,我们首先在更靠近云贵高原的云南中部无量山地区利用云南铁杉树轮宽度重建了过去140年干季(11月至4月)区域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这也是该地区的第一例树轮气候重建,据此分析了无量山地区干湿历史及其特征,并尝试进一步探究区域干湿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关系;其次,利用无量山云南铁杉树轮中频繁而稳定出现的结构“异常”现象——年内密度波动(也称作伪轮、双轮等),本文建立了年内密度波动年表,并分析其形成的环境因素及气候应用;最后,我们在更靠近青藏高原的横断山中南部云岭山脉,基于两个气候响应模式和响应时间更一致的云南铁杉年表,重建云岭地区春季干旱,并与周围地区基于树轮的水分重建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无量山干季重建结果显示,1888-1908年、1948-1965年为持续的较干旱时期,1876-1887为持续的较湿润时期,1950s-1960s是重建期内最干旱的时期。1976-1997年是重建期内无量山地区气候干湿高频波动强度和幅度最大的时期,实际上这种气候波动增强可能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已开始,极端干湿年也集中出现在20世纪后半叶,近几十年云南中部气候变率增强、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增加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云南干季干湿变化与南支槽的强弱有关,在大范围环流背景下,研究区气候则与NAO和AO有关,其中AO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西风系统对该地区干季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无量山树轮密度年内波动(Intra-annual density fluctuations,IADFs)主要发生于早材,4、5、6月持续的温度偏高,5月降水偏少以及7月降水偏多的气候模式十分有利于IADFs的形成,其中5月的高温少雨和7月的多雨气候起着关键作用。生长季前期尤其是5月的干旱胁迫,使得形成层活动减缓甚至停止,形成类似晚材的密度较大的细胞,而生长季中期(7月)气候适宜,形成层重新开始活动,继续早材的生长,最终导致早材内的密度波动。5月的干旱对IADFs的形成至关重要,而5月的雨量是云南雨季开始早晚的重要指示,因此基于树轮的IADFs发生频率可作为历史上云南雨季开始时间的参考记录。基于两个云南铁杉、一个云南松轮宽年表的气候响应结果:可利用水分是云岭地区树木径向生长主要的限制因子。据此,将响应时间和模式更一致的两个铁杉年表合成为云岭区域年表,并重建了云岭地区4-5月PDSI。1953-1962,2005至今为区域持续的较干旱时期,而1856-1865,1874-1894则是持续的较湿润时期,湿润期都出现在20世纪之前,而干旱期都出现在1950s之后,区域气候整体存在变干趋势;云岭地区的极端干湿年份集中于1950s之后,区域干湿状况自1950s之后高频波动加剧,变幅增大,极端干湿年份的发生频率大大增加。这与云南中部的重建特征一致,表明与大范围升温有关的气候变率增大具有季节和区域的普遍性。与研究区周围基于树轮的水分重建序列对比显示,1960s以来,云岭干湿波动趋势与周围地区的一致性增强,但20世纪末至今横断山中北段和藏南地区均处于湿润状态,且这种湿润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而研究区及其所在的横断山偏南段却处于干旱状态,表明近几十年横断山南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可能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