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一、为腰方肌肌筋膜疼痛症的体表定位及针刀治疗路径提供腰方肌的解剖形态学资料及应用基础。二、进行腰方肌肌筋膜疼痛症针刀医学临床诊疗,验证应用解剖学研究成果,阐明针刀治疗腰方肌肌筋膜疼痛症的诊断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一、文献研究:对肌筋膜疼痛症、经筋理论及腰方肌应用解剖进行文献研究,将经筋理论及其病症与肌筋膜疼痛症进行比较研究。二、解剖学研究:随机抽取现有成人尸体教学标本男女各一具;将尸体按局部解剖学解剖方法进行解剖,观察腰方肌及其毗邻的结构,明确其分布特征。三、临床诊疗研究:在南京解放军八一医院骨科门诊采集病例,选取腰方肌肌筋膜疼痛症的患者41例,明确其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牵涉痛的范围和伴随症状以及以往诊治情况。采用小针刀疗法进行治疗,记录治疗次数及疗效,预留患者电话,3月后进行电话回访,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处理,判断其疗效。结果:一、文献研究:肌筋膜疼痛症是经筋疾病的现代表述。二、解剖学研究:腰方肌位于第1—4腰椎横突前方,并且在第1—4腰椎横突前方附着腰椎横突骨面。腰方肌肌筋膜疼痛症引发的疼痛结节,可以从背侧触诊触及压痛点,按照解剖进行腰方肌背侧进针治疗,应该从背侧距第1-4腰椎棘突上缘旁开30mm垂直进针,此径路安全,并可以达到病灶进行治疗,针刀刃达到腰椎横突,针尖上下移动2mm,即可到达腰方肌肌腹。在第3腰椎横突上方进针还需注意左、右’肾下极,过分深刺,超过腰方肌肌腹,可能伤及。肾脏,引发肾脏出血。从外向内斜刺进针,在右侧腰大肌内侧缘的前面有下腔静脉,刺入过深,需防止针尖进入下腔静脉壁内。三、临床诊疗研究:腰方肌肌筋膜疼痛症较为多见。症状主要为腰部疼痛,呈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酸楚感,不能久站或久坐,负重或受凉后可有加重,有时疼痛可放射至同侧臀部和大腿后面。体征主要以腰方肌局限性压痛为主,压痛反应较深,多见第3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多数患者臀中肌处有明显压痛。疗效:全部患者治疗3月后电话随访,临床治愈28例,占68%。显效7例,占17%。好转4例,占10%。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95%,无效率5%。结论:一、根据腰方肌肌筋膜疼痛症临床表现、激痛点和放射痛与足太阳经筋循行路线高度重合的现象,以及临床针刀治疗的特点,提出了针刀治疗肌筋膜疼痛症中医“续络整筋”假说。这个学说基本观点认为,经与络在经筋,因寒、凝、滞、伤等病因,造成痉、挛、急、结、转筋等病变与病症,以致在筋内络脉不畅,筋挛转急。针刀刺入,以针:通经气,活血脉;以刀:松挛急,解筋结;使痹阻挛结松利通畅,转筋痉急顺开滑柔,经筋病症即肌筋膜疼痛症得以临床治愈。二、在中医“续络整筋”理论基础上,根据针刀治疗腰方肌肌筋膜疼痛症,切开和松解病理解剖结构的特点,本文运用现代解剖、组织、神经学的理论分析,提出“续络整筋”的本质机理为“针刀治疗性假炎一神经一肌纤维兴奋与收缩偶联轴链重建”的假说。这个假说认为针刀治疗对筋结进行针切和疏通剥离,其结果是针切引起的“假炎”形成组织修复和感觉、运动神经末梢的重建及血管的再生,使神经末梢不再释放病理性致痛物质,原来病变的运动终板处乙酰胆碱释放和胆碱酯酶机制都恢复正常,不再产生收缩结节。这种现象表明,针刀治疗的方法,能够从细胞生长的调控和细胞外基质代谢水平修复终末结构。三、在综合上述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续络整筋一针切性炎一神经一肌纤维兴奋与收缩偶联结构重建学说”阐述针刀治疗肌筋膜疼痛症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