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变革的研究——以徽商银行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D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商银行是国内第一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而成,成立两年多来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发展态势良好。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放开和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徽商银行所面临外部环境也正在悄然改变。在省内: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增强竞争力;国内股份制银行不断壮大,规模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外资银行“蓄势待发”,年内登陆。另外,徽商银行正加紧步伐,希望尽快实现跨区域经营这一战略目标。届时,徽商银行将进入经济发达省市,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和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有鉴于此,徽商银行应强化危机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主要是从组织结构角度出发,讨论徽商银行现有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进行组织结构变革以增强徽商银行面对变化着的环境的反应能力,使组织结构适应银行发展战略。对于徽商银行来说,最好的组织结构是不存在的,只有最合适的组织结构模式,因此要采取权变的思想来审视徽商银行的组织结构变革,也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采取何种组织结构,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  在文章开头,笔者对组织结构及组织结构变革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为后文提出对徽商银行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奠定理论基础。紧接着,文章介绍了商业银行的主要三种组织结构模式: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组织结构,并详细分析了每种结构的优缺点。接下来重点论述了国外商业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汇丰银行的先进经验,分析归纳出其组织结构的共同特点,从中得出相关启示。第三章中先对徽商银行成立初期及现阶段的情况进行说明,重点描述了其五年发展纲要,然后运用前面组织结构相关理论分析其现在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指出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并不适应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从而提出变革需求。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对徽商银行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的构想。前文分析了商业银行的各种组织结构的优缺点,介绍了矩阵结构在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成功运用,再结合徽商银行的外部环境,笔者认为矩阵结构更适合于徽商银行现行的发展战略,并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虽然现阶段在徽商银行全面引入矩阵结构并不现实,但考虑到矩阵结构的运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所以,徽商银行有必要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选择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笔者所提出的变革方案是:首先完善和推广客户经理制、项目小组等组织形式,使员工逐渐熟悉和了解矩阵管理模式,为组织结构变革奠定基础;接下来对现有部门进行调整,以客户为导向划分业务部门,对分支机构相应部门实行垂直化管理,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接着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革,设置前中后台三大中心,打造流程银行;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将事业部与流程化模式的网络结构结合,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制组织结构。考虑到推行矩阵结构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和阻力。所以本文在最后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阻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保障,尽可能将徽商银行的组织结构变革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变革效果。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而医院作为对专业人才要求极高的单位,其竞争力的体现更是集中于人才的竞争,如何优化医院的人力资源结构,充分发挥人才价值,对医院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意
IT企业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技术和知识高度密集型企业,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信息技术与创新活动的载体,是IT企业最具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两性的就业差距正在逐步凸显,具体的表现就是职业性别隔离状况的出现以及加强。本文通过对95年以来内蒙古地区城镇单位女性的就业状况研究发现,内蒙古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作为在金融领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中央银行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但基层央行,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央行,伴随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因其拥有优美的风景名胜、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至今为县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大都地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并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煤炭行业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煤炭行业因产业投资过度、盲目扩张、进入壁垒不断降低、煤炭市场需求疲软、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等,造成煤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过剩导致煤企经济效益受损严重,经营陷入困境。煤企脱困当务之急是去产能,而企业去产能必然涉及分流多余劳动力,人员分流不合理会增加企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提升师资力量,从而培养更多的人才的主要途径.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