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是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期、分类型的基础上,对各考古学文化进行辨析、对其源流进行考镜分析,探索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最终从整体上了解青海地区青铜时代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界定,探讨了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回顾了青海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发现及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等。第二部分是青海地区齐家文化分期、年代、类型、文化源流的研究。首先通过地层关系、典型器物特征等将齐家文化典型遗存进行了分期。在典型遗存分期的基础上,将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分为四期五段。结合齐家文化各个墓地墓葬习俗的差异、装饰品随葬的多寡以及陶器组合的差异,将青海地区齐家文化分为两个类型,分别为柳湾类型、尕马台类型。黄家寨墓地、山家头墓地由于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不能简单的分入以上的两种类型中,该部分对这两个墓地进行了单独的探讨。柳湾类型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其形成之初吸收了马厂类型的文化因素,在其后发展中受到了皇娘娘台类型的影响。关于其流向主要体现在总寨墓地,并过渡到卡约文化。尕马台类型主要分布在共和盆地,此类型的形成受到宗日文化墓葬习俗、皇娘娘台类型泥质双大耳罐文化因素的影响,最终融入了卡约文化的形成中。黄家寨墓地文化因素较为复杂,即存在大何庄类型、皇娘娘台类型的文化因素,还存在着部分四坝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综合作用最终导致黄家寨墓地成为卡约文化的一支。山家头墓地遗存更多的是反映出秦魏家类型的影响,经过演化最终成为辛店文化的重要来源。第三部分是对卡约文化分期、年代、类型、文化源流等方面的探讨。根据地层关系、陶器组合将卡约文化各典型遗存进行分期,将青海地区卡约文化分为四期七段。结合各墓地墓葬习俗的差异、陶器组合及器型的差异,又将青海地区卡约文化分为四个类型,分别为潘家梁类型、大华中庄类型、阿哈特拉类型、半主洼类型。潘家梁类型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此类型陶器组合更多的受到齐家文化的影响,墓葬习俗则更多的吸收了四坝文化的相关文化因素。此类型最终分化成黄家寨墓地和大华中庄类型。大华中庄类型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湟水流域和黄河沿岸地区。此类型是在潘家梁类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受到了半主洼类型或阿哈特拉类型的影响。半主洼类型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和黄河沿岸地区的中间地带,此类型形成之初更多的吸收了齐家文化的相关文化因素,在发展到三段末四段初时也受到了潘家梁类型的影响。阿哈特拉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地区,是在柳湾类型的基础上形成,在发展中受到了四坝文化的影响。苏呼撒墓地的形成是半主洼类型和阿哈特拉类型共同影响的结果。第四部分青海地区辛店文化分期、年代、类型、文化源流的研究。根据各典型遗存的地层关系、陶器组合,将遗存进行分期。在此基础上,青海地区辛店文化可以分为四期八段。根据墓葬习俗、陶器组合等方面的差异,青海地区辛店文化可分为山家头类型及小旱地墓地。山家头类型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是吸收齐家文化晚期遗存特征而形成的。小旱地墓地一段遗存是继承山家头类型而来,二段遗存受到了莲花台墓地相关文化因素的影响。小旱地墓地第五段出现了与张家嘴类似的文化因素,第六段出现了唐汪式陶器与辛店文化陶器共存的现象。第五部分诺木洪文化分期、年代、文化源流的研究。目前经过发掘的诺木洪文化遗址仅塔里他里哈一处,根据陶器组合特征、遗迹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结合交叉断代的方法,可将搭里塔里哈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通过文化因素分析可知,诺木洪文化中期遗存受到卡约文化的影响,毛布及制品的相关文化因素可能来自新疆东部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土坯建筑遗存的出现则有可能来自南亚的影响。第六部分主要探讨青海地区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与周邻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青海地区齐家文化柳湾类型,更多的是体现在与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其它类型之间的文化互动;尕马台类型及齐家文化过渡时期遗存,则更多的体现在与四坝文化及域外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墓葬习俗、陶器及铜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可知卡约文化向西与新疆的焉不拉克文化,甘肃的骟马类型、四坝文化,向东与寺洼文化联系较为紧密。通过对石棺葬文化及出土器物的研究,可以看出卡约文化向南与藏东、川西交流比较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