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村“生态”景观营造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ool_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村是20世纪末期在西方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可持续居住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生态村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融合生态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整体生态社区。景观环境作为其重要组成,不应仅局限于单一功能主义、物质空间形态或生态系统理论来探讨,而是要将其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多维度复合化视野,充分发挥其协调自然、文化、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影响。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生态村落中零排放建筑的MSA方法研究——关于适用指南的综合策略”的子课题。首先,论文分别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永续栽培设计”以及“复合系统”理论视角阐述生态村景观营造的理论基础,为生态村景观在自然、文化、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下的营造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进而通过资料查阅和分析,对国外生态村基本特征以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以地理区位、功能内容、建造性质以及景观格局作为划分生态村类型的依据,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村景观形态进行描述性研究,研究归纳其普遍性及典型性景观特征。由此得出生态村景观在自然、人文及社会三方面的属性。其次,结合生态村景观属性分析,论文以整体化和系统化观点,从生态村自然景观、生产性景观以及文化景观三个层面提出并解析生态村景观结构,以建立对生态村景观系统的整体认知体系。再次,论文在生态村景观构成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生态村典型案例,以多层次结构分析法建立生态村景观营造模型(实践策略体系)——分别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层面解构生态村景观环境。旨在运用景观设计策略促进并达成人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村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于自然生态维度,通过资源利用、场地设计、水环境和绿地系统层面论述生态村低影响景观生态技术实践,建立自然、高效并具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自然生态景观系统;于人文生态维度,以文化持续演进的理念,从“可意象”景观塑造和“需求-行为-建造”两个层面分析生态村人文生态建构的景观策略;于社会生态维度,研究生态村在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和设计层面改善社会生态关系的景观措施,以及其对于促进生态村社会生态和谐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最后,论文总结生态村景观营造的复合化方法。针对当前生态危机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在中外生态村差异性比较研究基础上,探寻国外生态村理论及实践影响下的中国“生态村”成长机制:结合我国生态村镇(社区)现状及其问题,尝试提出我国在国际生态村运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大背景下生态村镇(社区)整体适用策略以及景观营造的基本逻辑,以为我国生态村社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肾茶对大鼠C-BSA慢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天然牛血清蛋白(C-BSA)制备大鼠肾炎模型,以雷公藤多苷片作对照药物,观察肾茶(水提取和50%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肾炎模型2
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应用计量模型之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对我国私人汽车持有量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对私人汽车持有量的影响程度进行精确分析;分析中引入岭回归分析以解决变量的多
<正>著名作家闫豫在散文《红薯谣》中,描述了乡亲们对红薯的态度——既离不开它,又讨厌它。文章里还特意收录了当时关于红薯的顺口溜:"红薯面条红薯汤,红薯蒸馍送老娘。一天
<正>翻开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会发现有很多种类是"按需求使用"。也就是说,主管部门不限制用量,生产者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这会导致"剂量足"而"有毒"吗?每一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本文介绍了Web2.0网站的版面设计,简要说明了Web2.0网站的特征,重点阐述了版面设计的重要性、步骤、特点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供热的规模不断扩大,集中供热所带来的能源浪费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因此,人们越来越希望集中供热系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保证优质
以汉中地区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别、地域、性格、学习习惯四个变量对于学生文、理科思维的效应程度与效应方式,结果表明:(1)性格与性别对学生的文、理科思维水平均有影
托克维尔把贵族看作制约绝对王权、保障自由的天然屏障,但旧制度末年的法国贵族已经丧失了政治上的生气;特权等级观念、同政治生活和农民的隔绝使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失去了平衡
<正>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试验区成立23年来,各项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城市建设上,我区
<正> 史称“地理大发现”的创举之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何在?这是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1988年5月23~28日在桂林举办“哥伦布航行美洲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