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与环境最直接、最密切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地理空间。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同时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关系到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聚居环境,在尺度上从小至大包括室内、单体建筑、社区、城市、区域、全球等多个空间层次,从不同侧面研究人与聚居环境的关系。相比其它尺度的人居环境,城市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最强烈,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纵观我国人居环境发展情势,已经暴露出或隐藏着种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由于环境意识薄弱造成的外界环境影响问题和项目内部规划建设、管理不善造成内部环境影响问题。
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对它的研究无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完善,还是对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具体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该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以南京市区为例,对大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深入评价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论点如下:
对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居环境是具有高度耦合性的复杂巨系统,任何一种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可能包容人居环境的全部内涵。因此,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并且要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当地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评价值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法才能使得评价可以为当地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从而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结合众多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合理的人居环境结构应当是基本居住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机组合,均衡分布;成熟的城市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应当是城市中各区域具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人居环境。通过对南京市11区的评价,发现南京市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区人居环境结构不合理,区级人居环境与当地具有的城市功能不适应。说明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对人居环境重视不够,导致人居环境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主要研究结论有:
1.各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结果相差较大,最高的玄武区与最低的浦口区相差0.059,全市平均值为0.487;且各区居住和社会环境具有比较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即有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自然环境则表现为“市中心高,西部、南部高,东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点。
2.南京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不均衡,分异现象明显。全市11个区的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出梯度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主城各区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出以城市中心为顶点,向四周逐渐降低的“山丘”状分布特点,而五郊区的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具有“东高西低”的趋势。
3.根据评价方法与结果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并对南京市各区人居环境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其中,玄武、鼓楼、江宁三区处于优化阶段;白下、栖霞区属于飞跃阶段;秦淮、六合、下关、雨花、浦口五区为发展阶段;建邺区处起步阶段。
4.城区综合评价值整体高于郊区。主城六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结果的平均值高于五郊区的平均值。表明郊区人居环境质量总体上与主城还有一定差距,这与老城区城市建设水平比较高,各项服务设施比较完善有很大的关系。
5.根据对各区人居环境三个子系统的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结果,将南京市各区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分为高水平均衡型、高水平不均衡型、较高水平均衡型、较高水平不均衡型、中等水平均衡型、中等水平不均衡型、低水平均衡型和低水平不均衡型八种类型。南京各区占了其中的6种。其中,属于高水平均衡发展的为江宁区;高水平不均衡发展的有鼓楼、玄武区;较高水平不均衡发展的有白下、栖霞区:中等水平均衡发展的是秦淮、下关、雨花台区;中等水平不均衡发展的是六合区;低水平不均衡的的为建邺区和浦口区。
针对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不少专家学者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并提出了众多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适合南京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四层35个指标,将人居环境分为基本居住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大部分。同时对南京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评价,揭示了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