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海岛能量生产单元及集配网络优化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a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可靠、价格合理的能源供给,特别是电力供给,是实现远洋海岛有人居住、值守,以及保障海岛可持续开发的先决条件。由于地理距离遥远,大陆电网与远洋海岛间铺设电缆成本极其高昂,且较易受到航路管控等条件限制。因此,几乎所有的远洋海岛均难以实现与大电网直接联网,可靠的能源供应一直是困扰海岛居民生活、驻军用电以及工业发展的难题。远洋海岛及其周边领域蕴藏有大量可再生能源,最大化就地开发海岛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依赖,提升海岛能源资源自持能力,是远洋海岛建设开发的基本愿景与长期目标。然而,鉴于远洋海岛在资源禀赋、开发条件、能源资源需求等要素上的特殊性,目前的独立型微网开发思路在远洋海岛群场景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适用性问题。为尽可能提高远洋海岛供能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远洋海岛的能源资源自给与负荷保障能力,降低其对于外界燃料的补给需求和频次,本文依循能量生产、传输、配送的全环节链条,以远洋海岛的能量生产单元及集配网络为对象,对能量生产及配送环节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与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为改善海岛能量生产单元的灵活性和可调度性,提升岛屿交直流微网内部的运行效率,设计了一种可实现发电功率在交直流侧直接分配的交直流无刷双馈风机(Hybrid Brushless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HBDFIG)及其优化调度策略。首先,设计了HBDFIG的结构拓扑,基于无刷双馈电机理论,建立了HBDFIG的功率特性模型,讨论了HBDFIG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功率分配能力,并对含HBDFIG海岛微网的不同运行状态展开分析。其次,以海岛燃料成本最小为目标,提出了HBDFIG与常规机组、储能系统的协同运行调度策略,以降低微电网的内部损耗,相应减少海岛的燃料消耗。最后,通过典型微网的算例仿真验证了该风机及其运行调度策略的有效性。为高效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实现岛屿电能与淡水需求的自给自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热电站水电联产的综合能量供给系统优化配置方法。首先,设计了一种可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的光热电站水电联产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下电能-淡水的联合产出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含风机、光热电站、储热/储能系统、海水淡化装置的100%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利用光热电站的灵活调度特性实现与风力发电的互补,并发挥储热系统能量存储灵活的优势,减少岛屿电池储能的配置规模。不同于传统通过穷举方式从有限容量组合中寻求平准化成本最小的容量配置方法,建立了一种全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出能量供给方案在可再生能源丰富、燃料成本较高地区的成本效益优势。为兼顾岛屿孤岛用户便捷、绿色和可持续的供电需求,同时优化岛屿电能集配网络的拓扑,首先分析了孤岛用户的特点及常规供电方式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移动式储能车共享复用的孤岛用户配电模式,并论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及应用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岛电能集配网络的两阶段规划模型,第一阶段对换电站选址及孤岛用户配送方案进行遍历,并对各方案中的电池组需求及配送计划进行优化,得到不同换电站选址及孤岛用户分配方案所对应的换电站容量、需求响应能力以及综合成本;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的遍历结果作为输入条件,合理规划海岛交直流微网网架,充分发挥HBDFIG与换电站的灵活调节能力,通过遍历与精确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协同优选得到兼顾系统经济性、环保性的海岛电能集配网络方案。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出孤岛用户供电方式的可行性及电能集配网络的经济性优势。为实现“资源岛+负荷岛”的岛屿群联合开发模式,从根源上提升岛屿群系统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出了一种由船舶航路与电缆共同构成的混合电能传输网络。首先针对传统海底电缆投资成本高昂、工程实施条件苛刻的问题,设计了基于换电船舶航路的电能传输模式;基于船舶的航行特性建立了换电船舶航路电能传输模型,推导了单一航路储能容量、传输功率及航路距离的数学关系,量化分析了单一航路在不同传输距离及传输功率下的成本变化趋势。进一步地,建立了含换电船舶航路混合电能传输网络的规划模型,并通过与传统独立供电模式、电缆网络模式对比分析,验证了混合电能传输网络的技术经济优势。
其他文献
高产是油菜育种的首要目标。千粒重是油菜产量构成的重要因子之一,提高粒重对于培育油菜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KN DH群体为材料,对种植在冬性、半冬性和春性环境的油菜千粒重性状进行QTL定位,并结合RNA-Seq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种子进行BSR(BSA based on RNA sequence)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以解析油菜粒重形成遗传机制,并获得共有关键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随着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发展高容量的电极材料迫在眉睫。合金化负极拥有数倍于目前商业化炭基负极的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候选材料之一。但是,合金化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大体积变化会导致材料/电极结构的劣化与材料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持续破裂,使得电池容量发生快速的衰减。因此,构筑稳固的材料/电极结构以增强合金化负极的循环稳定性,并兼顾高倍率、高首次库伦效率等电化学性
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清洁、可再生二次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锂硫电池因理论比容量高(1675 m Ah g-1)、能量密度高(2600 Wh kg-1)和价格低廉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能源存储设备。然而,多硫化锂的穿梭、活性物质硫的电绝缘、多硫化锂转化缓慢等问题影响了锂硫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学位论文围绕多孔有机聚合物(Porous organic poly
研究目的1.探究血浆VEGF-B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2.探究血浆VEGF-B水平与与血压,肾功能,糖脂代谢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从武汉协和医院体检中心招募健康体检受试者及NAFLD受试者。NAFLD的判定主要根据肝脏超声结果,辅以其他检查结果及疾病史。2.收集受试者的体重指数(BMI),血压,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酶联免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疾病,癌症相关的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研究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以基因突变为标志物的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但面临着基因突变丰度低、检测灵敏度低、设计复杂等困境;基于腺病毒的基因治疗方法在癌症治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减少物理化学疗法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但腺病毒在血液中存在易被清除且靶向性差的问题。因此,针对癌症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开发新的方法
小G蛋白Ran对于RNA和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转运至关重要。MOG1基因编码Ran蛋白的鸟嘌呤核苷酸释放因子,刺激Ran蛋白释放三磷酸鸟苷,调控RNA和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进行核质转运。MOG1还能够直接和SCN5A基因编码的心脏钠离子通道蛋白Nav1.5结合,促进Nav1.5从内质网膜向细胞膜的输出,提高心脏钠电流密度。MOG1蛋白的进化保守性提示其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它在体内的生
透明聚酰亚胺,作为一类耐热型特种高分子材料,在柔性显示和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现有的芳香型透明聚酰亚胺常采用共轭较大的联苯结构单元,获得较高的耐热性能,然而,存在较强的分子内/分子间电荷转移作用(CTC),使得可见光吸收和黄度指数(YI)偏高,同时造成分子取向度较大,双折射和相位延迟量过高,光学性能难以满足柔性显示应用需求。如何设计高刚性、低分子取向以及弱分子内/分子间CTC作用的透明
三相整流器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大功率充电站、通信电源、不间断电源等领域,相比于传统两电平变换器,三电平变换器具有器件电压应力低、电磁干扰小、滤波器件少的优势,因此,三相三电平整流器正逐步取代三相两电平整流器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输入电流的高频纹波和低频谐波是三相三电平整流器重点关注的特性。一方面,电流高频纹波大小是滤波电感和差模噪声滤波器优化设计的依据;另一方面,三相整流器的输入电流的低频谐波需
随着电子产品的几何尺寸不断减小和封装集成度逐渐增加,器件的功率密度急剧上升,热管理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微纳尺度下的散热原理与在宏观尺度下存在巨大的差异,经典的傅里叶导热定律不再适用,因此理解微纳尺度下的热输运现象及机理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已发现大量非傅里叶导热现象,例如声子水动力学、尺寸效应、热整流、声子局域化等。为研究非傅里叶导热问题,许多物理模型和方法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玻尔兹曼输运方程(Bo
目的:血管内皮细胞是BBB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血管单位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卒中后脑内I/R损伤导致的内皮的死亡不仅增加了脑水肿的扩大和神经炎症的激活,同时可增加出血转化等并发症的风险。除了凋亡之外,程序性坏死是一种新发现的可被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在多种I/R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I/R损伤后内皮细胞坏死的机制和具体干预措施尚不清楚。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主要探讨(1)缺血性卒中I/R损伤后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