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以吡咯并吡咯二酮为中心核,以三键为桥键的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种结构类型的分子,即A-π-A-π-A型的有机小分子A1,A2,A3和A4;D-π-A-π-D型的有机小分子D1,D2,D3和M1,从而考察两种结构的光伏性质差别。本文除了小分子M1外,其他七个小分子的中心核DPP均是以三键形式同末端吸电子单元(噻吩甲醛,苯甲醛,苯乙腈,三氟甲苯)或给电子单元(咔唑,芴,三苯胺)相连接的,而在分子M1中,DPP是通过单键与末端烷基化的咔唑相连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桥键对分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为了从分子结构角度了解分子的性质,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新材料的基态几何结构进行了计算,同时,对新材料的紫外-可见吸收以及电化学循环伏安等性质也进行了测试,从而掌握分子的光物理及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这八种新材料均具有适宜的能级排布且对太阳光有较宽吸收,均为很好的光伏材料。其中A-π-A-π-A型小分子由于具有较低的HOMO和LUMO能级而被视为良好的两性材料,即既可用作给体材料又可用作受体材料,而四种D-π-A-π-D型小分子则是良好的给体材料。同时,对小分子D1与M1的性质研究发现,与M1相比,含有三键的D1物质表现了较低的HOMO能级和较窄的带隙宽度,且具有较强的分子平面性。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桥键对物质光伏性能的影响,我们还对这两种物质进行了荧光淬灭实验,并且将两种物质分别用于本体异质结(BHJ)溶液过程的光伏器件制作中,其结构为ITO/PEDOT: PSS/donor:PC61BM/LiF/Al。其中,由D1做为给体材料的器件,在模拟太阳光AM1.5G (100mW/cm2)下,得到较高的开路电压(Voc)值为0.73V,光电转换效率(PCE)为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