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物消费变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近5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食物消费正经历快速调整,肉、奶、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持续增长,以主食为主的食物消费正向多样化的消费结构转变,传统的食物结构正转向高肉类、高糖分、高油脂摄入的饮食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尤为瞩目,居民收入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驱动了居民食物消费的巨大变化,食物结构也有从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模式向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西方模式”转变的趋势。食物消费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中高碳足迹的动物性食物的增长直接导致了食物碳排放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其他资源环境压力和健康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揭示食物消费变迁规律,探究食物碳排放的变化趋势,预测食物消费和碳排放增长空间,有利于把握我国食物消费及其碳排放所处阶段,有序引导居民在满足营养健康需求的同时优化食物消费结构,降低食物消费引起的资源环境压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以上研究需求,本文首先对全球各大洲、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典型饮食模式的食物消费变迁特征进行研究,并对食物消费随人均GDP增长的变迁规律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量及各类营养摄入量会经历“加速增长-减速增长-趋于稳定”的发展阶段,随之进入不再增长的平台期,但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入平台期时的食物消费量(或营养摄入量)会有所差异,达平台期时的人均GDP水平也各不相同;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动物性食物消费比重一般也会更高。在研究食物消费变迁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全球人均食物碳排放、食物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结构组成、影响因素、达峰情况等。结果显示,随着食物消费量的增长和食物结构的变化,全球及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区人均食物碳排放快速增长,而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已经不再增长或达峰后出现下降趋势,大部分国家还没有实现人均食物碳排放的达峰。全球食物碳排放总量的增长主要由人口增长因素驱动,其次是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因素和人均食物消费量的增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食物碳排放总量仍未达峰。在全球背景下,对中国食物消费变迁的历史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生长曲线模型对中国食物消费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走势进行判断。可以看出,中国在经历了食物消费量的大幅增长和结构的巨大变化后,目前已经接近平台期,未来会有增长但增幅很小。尽管中国食物消费有转向“西方饮食模式”的趋势,但仍有着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特征,跟西方饮食相比,其蛋白质、脂肪等摄入量更低,动物性食物中猪肉、蛋类等消费比重较高,植物性食物中水稻和蔬菜等消费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且中国会在人均GDP更低的水平接近或进入食物消费的平台期。通过对中国食物消费碳排放演变的历史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全球食物消费碳排放背景和中国食物消费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人均GDP未来各增长情景下的食物碳排放峰值水平和达峰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食物消费量增长和食物消费结构转变的驱动下,中国人均食物碳排放增长了近7倍,是全球增幅最大的国家,但已接近平台期,距离608千克左右的峰值水平仅有5%的增幅;达峰后仍低于北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地区的峰值水平。中国食物碳排放总量增长了近16倍,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人口增长和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相比之下人均食物消费量的增长则贡献较小;在不同人口增速和GDP增速的情况下,中国食物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在2029-2049年之间,峰值约为85605.86万吨-91762.43万吨,跟2018年相比仍有3.55%-11.36%的增长空间。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对中国未来在保障居民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前提下,通过食物结构优化实现碳减排的理论可能性和潜力进行了探讨。根据情景分析结果,以低人口增速为例,假设中国至2040年逐渐调整其食物消费结构至膳食指南模式,食物碳排放总量将会逐年下降,较现状水平下降幅度超过50%。技术进步和减少食物浪费也将会较大程度上降低食物碳排放总量的达峰水平并提前达峰时间。最后,基于相关研究结论,按照食物全生命周期,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分别提出了降低农业碳排放、提高食物流通效率、优化食物消费结构、减少食物浪费等碳减排建议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