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低涡是影响我国暴雨的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论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MTS-2卫星亮温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常规台站和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并使用常规的天气诊断方法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式,对2013年7月17-18日西南低涡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以下结论:(1)2013年7月17-18日影响四川强降水的西南低涡和经典的西南低涡的认识有很大不同。和以前所认识的西南低涡仅仅是一个中尺度的涡旋不同的是,该次西南低涡具有两个低涡低值中心,或者说西南低涡具有双核结构,其中一个西南低涡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另一个低涡位于四川南部。(2)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能够较好的模拟西南低涡双核结构,而实况与模拟结果中的两个降水中心也反应了双核结构。数值模式结果表明低涡A(高纬)形成于2013年7月17日18时,生命史为11小时,低涡B(低纬)则生成于2013年7月17日06时,维持了26小时。700h Pa双核中心分别对应涡度大值中心,并存在明显的辐合气流,辐合气流导致低涡上空出现较强的垂直运动。在热力结构方面,双核在对流层低层存在暖湿中心。(3)位势高度场对风场的调整和适应是形成西南低涡双核结构的重要原因。涡度收支显示,低涡B的涡度收支比低涡A波动更大,700h Pa水平辐合辐散项在低涡A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表明辐合运动产生的正涡度促进了低涡A的发展。而垂直输送项则对低涡B影响较大,它把涡度向中高层输送,使得低层涡度减小。315k等熵面位涡对双核的形成和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流层中高层正位涡的下传也可以诱发低层气旋性环流和低涡的发展。(4)水汽条件也是形成西南低涡双核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双核形成过程中有三个主要的水汽源地,即孟加拉湾、中国南海和东海。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很好的对应两个低涡中心,表明水汽在此聚集并上升。水汽上升过程中发生相变释放潜热加热大气。双核中心呈现出大气热源中心。700h Pa区域平均视热源的时间序列和散度、涡度相关性很大,三者极值出现时间存在位相差,按出现先后顺序,依次是视热源、散度和涡度。说明大气热源加热大气后,造成了垂直运动,由于空气的连续性,加大了对流层低层气流的辐合,进一步导致双核的形成。敏感性实验显示,降低大气中水汽含量后,双核高度场将不能闭合,风场的气旋性切变逐渐消失,双核结构消失。这表明水汽在双核形成中不可或缺。西南低涡双核结构是在动力和热力因子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