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已在国内出现三个译本,关于该小说的文学研究在国内日渐升温,但对其中译本的翻译情况尚未有所涉及。语篇语言学中的衔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翻译学研究中,其中作为语篇有形网络的衔接性已被视为翻译批评标准之一,但关于衔接手段在翻译中的转换研究多是用例证法或以科技文章为框架,而关注衔接手段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再现的论文并不常见。原文的衔接性在目标语中的准确再现是生成语义通顺、语气贯通和逻辑严密的译文的重要前提,译者需要对源语和目标语的衔接手段的差异有明确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将聚焦于《小城畸人》的语篇衔接手段在其三个中译本中再现的对比研究。1976年,Halliday&Hasan在其合著的书Cohesion in English中,将衔接手段划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标志着语篇衔接理论的成立。1985年,Halliday和Hasan在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一书中,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衔接理论,将其细分为非结构性衔接和结构性衔接,前者保留了Cohesion inEnglish中的五种衔接方式,后者细分为信息结构、平行结构和主述位结构。美国小说《小城畸人》中有大量的意象重复,而且名词的使用频率高于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加之文中多用and和then连接的简单句,使之在行文上的衔接自成一体。本文以Halliday和Hasan在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中对衔接的分类为理论框架,探讨《小城畸人》三个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小说语篇衔接方式的相同点和差异,并试图分析影响三位译者决策的因素,以期对衔接性是实现语篇层面上对等的重要因素加以佐证,同时为文学翻译中衔接方式的转换提供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结构和目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论文的理论框架和关于衔接与翻译的研究。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即从语篇衔接的视角对《小城畸人》的三个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是从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两大类进行分析。第四章在第三章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译者在译文中语篇衔接手段选择的异同点。第五章是结论,作者发现三位译者在翻译原文的照应、动词替代和动词衔接手段时倾向于用原词重复即词汇衔接手段再现原文的衔接关系,在转换原文中的逻辑连接时会省略原文中的部分连接词,在中英衔接手段差异较小情况下会保留原文衔接模式。在策略模式差异方面,三位译者在选择重构词汇重现和平行结构时所选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导致三个译文在重现原文的修辞和衔接效果方面差异较大,除此之外,在人称代词照应中的零指称方面,主位推进的模式选择上三位译者策略不同。究其原因,论文指出译者对中英衔接手段和语言特点差异的认识,及对读者群体、原文本风格和译文语篇效果等因素的考虑程度,导致三位译者在处理原文衔接时产生上述差异。所以作者认为要得到衔接自然且译者可接受的译文,译者在选择复现原文衔接手段时应综合考虑中英文在衔接手段上的异同点、读者群体的接受性、译文语篇效果和原文本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