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古代文献中关于“痿证”的病因病机、病位及对5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olerosis,ALS)患者(痿证)的症状特点、证候特点进行分析;并对二者共性进行分析。方法:古代“痿证”文献部分:以“痿”、“萎”、“委”字为检索词,检索电子光盘《中华医典》“痿证”病因病机相关内容,采用频数分析对其病因、病位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病因病机及病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证分析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5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一般资料、病史特点、四诊信息。并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以及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提取证候要素、证候靶点。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症状、证候靶点、证候要素等进行频数分析,探讨ALS中医症状特点及证候特点。结果:古代“痿证”病因病机文献整理:病因:共搜集病因相关条目191条,涉及病因28种,其中湿热之邪、房劳过度、饮食厚味、湿痰、劳力过度、情志不舒、瘀血占有较大比例分别为21.46%、11.52%、10.47%、8.38%、8.38%、7.85%、6.28%。病位:共搜集痿证病位条目196条,其中脏腑病位169条,经络病位27条;脏腑病位中以肾、脾胃、肝、肺为主,分别占27.81%、25.45%、18.34%、17.15%。病机:湿热浸淫,阴亏津耗;肝肾阴亏,骨枯髓减;脾胃虚弱;肺热叶焦;病变过程中常伴有气血亏虚,并夹杂痰、瘀、湿、热等病邪;病变常累及五脏,且常相互传变。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证分析部分:1.症状及舌象脉象特点:共搜集症状58个,其中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出现机率>40%)有: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肌肉跳动、形体消瘦、纳呆、腰膝酸软、腹胀、口淡、抑郁、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气短、肢体强急、畏寒、腰痛、涎多、声音嘶哑、大便偏烂、头身困重、面色萎黄。舌色以淡白、紫暗为主,出现机率分别为70%、52%;舌体以瘦小舌多见,出现机率为58%;舌苔以薄苔、腻苔多见,出现机率为70%、60%;苔色以白苔多见,出现机率为62%。脉象以细、沉、尺脉沉取无力为主,出现机率分别为74%、46%、84%。2.证候特点:证候靶点以脾、肾、肝三脏频数居多,分别占76%、68%、50%,其次是肺占18%。证候要素以气血亏虚较多见,分别占94%和70%;其次是湿邪占58%;虚风占50%;瘀血占30%;阴虚和阳虚分别占18%和8%。结论:古代“痿证”成因复杂。湿热之邪、房劳过度、饮食厚味、劳力过度等均可导致肾、脾胃、肝、肺受损,出现肝肾阴亏、脾胃亏虚、肺热叶焦以及湿痰、瘀血等病理变化,最后导致肌肉筋脉失养而发为痿证。ALS证候特点为该病与脾、肾、肝、肺四脏亏虚有关,且常常虚实夹杂,气血亏虚与湿热、瘀血、虚风内动并存。古代“痿证”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痿证)有共同的病机为脾、肾、肝、肺四脏亏虚,并且二者都常伴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从而也说明古代“痿证”可以指导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医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