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全球化视角下探讨中国国际物流管理问题,全文共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对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经纬交织地勾画了从现代物流管理到国际物流管理的演进脉络,为后续章节的展开找准理论切入点;
第二层面,展开论述中国国际物流管理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第三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物流管理的几点建议。
贯穿全文的主题:我国国际物流的成长要依托国际贸易的支撑,积极与海关、海事、边检、检验检疫、外汇管理、货运代理、综合运输及其它有关部门开展长期战略协作,并根植于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等国际物流中心区域,进而取得共赢结果。
据此,全文按如下布局:
首先是导论部分,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1章,浏览国内外对国际物流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奠定本研究的起点。从理论上讲,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产物,国际物流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它继承了现代物流管理的精髓,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国际商务的多样性,具有特色鲜明的系统模型和管理模式,对国际物流的理论研究一定要扣紧时代脉搏,将现代物流的管理精髓尽快延伸到全球的商务环境中。此外,还表明了对国际物流管理理论应按何种方式有效展开的基本观点。
第2章,解析中国国际物流管理的现状,特别是结合中国入世有关物流服务贸易减让表的承诺内容,在成果总结的同时,对比了中外在国际物流管理问题上存在的差距。
第3章,讨论如何驾御国际物流。从物流中心的覆盖范围看日常配送中心与国际物流中心的异同、从运输服务贸易出发看国际运输管理、从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角度看物流单证管理、从社会化视角看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管理,并各有针对,找出造成中外在这一领域的巨大差距的原因所在,最后得出提升我国物流管理全球化水平的关键在于对供应链的资源进行集中或分散运作。
第4章,围绕完善我国国际物流管理这个中心议题,提出在“大经贸”条件下,相关支撑体系应着重进行的几项工作,并结合国际物流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4个仍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创新点如下:
1.在梳理和回顾异彩纷呈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上,尽可能地反映国际物流管理理论的问题前沿,试图从有助于管理决策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中国国际物流管理系统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2.对国际物流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适度扩展。国际物流不仅是指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和转移,而应包含进出口商品、暂进出口商品、转运物资、过境物资、国际邮件、捐赠物资、援助物资、退货等的跨国流动。
3.明确日常配送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异同。配送中心一般是以组织短距离、小范围的快速销售供应,强调按顾客多样化的订货要求为企业服务宗旨,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成本,是执行货物配送职能的多频度流通型物流节点;而国际物流中心则依托港湾、货运场站、公共商品集散中心等雄厚的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大规模货物集结与吞吐、贸易、展示、加工、报关、海事、边检、检验检疫、货运代理、物流方案设计等系列延伸功能,其内部贸易自由化程度高、企业履约能力强的特定区域。
4.提炼出国际物流的管理精髓,并将其运用于其他领域。即:供应链管理(SCM)侧重于纵向一体化,第三方物流管理(3PL)侧重于横向一体化,第四方物流管理(4PL)侧重于项目系统集成化。
5.立足西部大开发,阐述了成都、西安、重庆、兰州等西部中心城市在中国国际物流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认为,增大上述城市在国际物流分工体系中重要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挖掘鲜活物品、冷冻物品、体积小价值高物品、阔大货物和资源“掠夺性”物品等其他地区稀缺要素的外贸市场,以抵免其在运费率过高、信息闭塞等方面的劣势。
6.指出贯穿国际物流管理始末的关键应落在强化全球供应链的管理技巧上,也就是要针对链条上资源的特性,区别进行集中运作或分散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