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阶层(social class)反映个体拥有的客观社会资源(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及其主观感知的社会地位。在中国,社会阶层是一个不常被提及的话题,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成长的每个阶段,比如人们的文化偏好、休闲娱乐方式、日常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等自身特质,以及有关朋友、浪漫伴侣、同事等社交决策。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的,这些与个体教育水平、收入、职业地位相关的信息反过来作为阶层信号又会强化现有的经济系统,被称为“阶层固化”。根据Kraus提出的“阶层信号-阶层固化”模型,阶层信号加剧阶层固化的过程以阶层信号被准确快速识别作为前提,因此研究阶层信号的可读性是了解阶层固化问题的重要基础,我们以此模型构建了本研究的研究框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考虑到了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心理对阶层判断的影响。目前对阶层信号的研究大多数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使用西方被试得出的,其跨文化一致性并未得到验证。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中国社交软件和中国被试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创新性的将中国特色的“面子”观念与阶层研究结合起来,对中国特色文化心理对阶层判断准确性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其次,目前对阶层判断的研究主要是在面对面交流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很少有研究关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的阶层判断准确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社交、娱乐、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相比面对面交流,互联网平台具有高开放度高自由度的特点,其信息种类和形式也与现实生活有差别,因此很有必要对互联网世界中阶层信号的传递接收进行总结,这有助于了解“互联网+”社会中阶层信息传递和阶层固化的过程。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们探究了互联网环境中阶层判断的准确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评价者是否能够依据片段化的信息(20条朋友圈动态)推断出评价对象的社会阶层,其准确率是否显著高于随机水平。与国外现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他评社会阶层是否与自评客观社会阶层、自评主观社会阶层都相关,中外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差异性。此外,我们还要探究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具体来说“争面子”和“保面子”倾向是否会影响阶层判断的准确性,“面子”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争面子”倾向的人会采取表现、夸张等印象管理策略,相反“保面子”倾向的人会采取内敛、谦虚的策略,这可能会对阶层信号传递造成一定干扰;第二,我们探究了阶层判断的依据及其参考价值,已有研究并未对互联网环境中的阶层信号进行系统的总结,我们将通过质性分析对阶层判断中使用的阶层信号进行系统的总结,并从信号种类和表现方式角度与面对面交流过程中使用的阶层信号进行对比,了解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阶层线索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此外,我们还使用透镜模型对与阶层刻板印象相关线索的有效性和利用率进行了测量,弥补了传统研究指向不清的不足;第三,我们探究了虚拟世界中阶层判断对阶层固化的影响,主要从接纳程度、资源分享策略两方面来测量评价者在并未直接做出阶层判断的情况下,受到阶层信息影响的程度,这将为理解互联网环境中阶层信息加剧阶层固化的过程提供参考。研究一(a)通过实验法发现评价者能够依据评价对象的20条朋友圈动态对其客观社会阶层进行推断,且推断准确性高于随机水平。这说明虚拟世界中的片段化信息,能够使得评价者做出相对准确的阶层判断,阶层固化模型的第一个阶段是成立的,但我们也发现研究结果与西方已有研究存在一定差异,中国被试报告的他评社会阶层与自评主观社会阶层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西方研究结果完全相反,一方面这可能与中国国情导致的经济与意识形态建设不同步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的“中庸”文化的影响。研究一(b)发现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并不影响阶层判断的准确性,我们从社交平台“强弱关系”属性、材料内容反馈、评价者对信号噪音判断力、文化变迁四个角度进行了解释。研究二(a)通过质性分析对阶层判断中使用的阶层信号种类和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主要发现了娱乐方式、外形气质、个人物品、社交关系、语言风格、知识阅历和规则违反行为七类线索,这些线索的类型整体上与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阶层信号一致,比如都有语言风格、娱乐方式等,但在表现形式上两者有所差别,如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多为静态线索,而在现实生活中多为动态交互的过程。其中规则违反行为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观察到较具特色的线索,这可能是由于互联网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所以这类线索相对明显。研究二(b)使用透镜模型对与竞争力和外倾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和利用率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竞争力和外倾性相关的线索都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利用率,这说明评价者能够识别到包含真实阶层信息的线索,并将这些线索用作阶层判断,这也侧面验证了研究一(a)的结果。研究三发现互联网世界中的阶层信息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评价者的决策,研究结果发现评价者对来自高阶层的评价对象表现出更高的接纳程度和资源分享意愿,虽然评价者对与自身阶层相似的评价对象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接纳程度,但是考虑到相似阶层持有资源的同质性,这并未对低阶层人群向高阶层流动提供有意义的帮助,也就是说已经处于经济系统优势地位的高阶层人群拥有社交和获得资源的双重优势,这强化了现有分配制度,加剧了阶层固化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评价者能够依据评价对象的20条朋友圈动态信息推断出对方的阶层,且推断准确率高于随机水平。(2)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并不影响阶层信号的传递和准确接收。(3)互联网环境中阶层判断使用的阶层线索与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阶层线索种类大体一致,但是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异,线索特点也有不同。(4)评价者主要依据线索中与阶层刻板印象相关的信息做出阶层判断(如竞争力和外倾性),这些信息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真实的社会阶层。(5)虚拟世界中阶层信号的传递影响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决策和资源分享意愿,高阶层人群具有社交和资源获取的双重优势,这加剧了阶层固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