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视角下的《水浒传》中绰号的英译研究——以赛珍珠、沙博理英译本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99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七十年代,苏珊·巴斯奈特和一些知名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翻译,促使文学翻译的研究发生了史上第二次重大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我们意识到文学翻译不该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要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进行研究。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  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不仅是文本信息的转换而且是文化之间的转换,是二次创作,赋予原文本新的“生命”,使原文本的“生命”在新的国度、语言、历史、文化背景中延续下去。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在西方也备受汉学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人们的追捧,影响深远。《水浒传》中身份和性情各异的人物的绰号,如黑旋风李逵、鼓上蚤时迁、及时雨宋江等已让人耳熟能详,铭记于心,而且使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栩栩如生。  本文尝试从译介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的思路,在认真对比两本译著与原著异同的前提下,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实例对AllMenAreBrothers和OutlawsoftheMarsh中绰号的英译进行了分析,旨在研究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叛逆的具体体现、具体翻译方法以及在翻译实践中接受者和接受语境发挥创造性叛逆的基础上译本的接受情况,来窥探翻译背后的文化信息,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翻译不可能在“真空”中发生,翻译过程总要受到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而这个过程的参与者——译者、接受者以及接受者所处的接受语境都会使译文对原文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背离和叛逆,所以译者、接受者以及接受语境都会发生创造性叛逆。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原则以及文化意识不同,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及策略来体现他们的创造性和叛逆性,接受者和接受语境对同一对象的解读也不同,这些都给文学中文化因素的阐释留下了空间,为经典文学作品的复译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学习语言文化知识,进行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词汇、语法障碍、文化背景和心里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不能进行高效阅读。同时,注重语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的重要部分,它作为一种交际、语用策略,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女性使用模糊限制语的频率高于男性,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趋势,学者突破了传统的关于译本语言的研究,对翻译的关注较多集中到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意识形态、权力、规范等
本文主要是通过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凯特·萧邦的作品《觉醒》,分为三部分:阅读他人的心灵,阅读自己的心灵,以及爱德娜悲剧性的结局。阅读心灵是指主体理解对象的意图,
明初中日两国恢复朝贡贸易,使者往来频繁。其中,日本使者留下的朝贡日记或有关记录是研究明代中日交流史极为重要的资料之一。中日交流专著中引用较多的入明记,主要有以日记形式
关怀伦理学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英美社会逐渐兴起,为强调关怀、情感和关系的一种伦理学理论。本文从作家视角分析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中的关怀伦理。研究发现:首先,作家
豫南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经常遇到高温干旱。持续的高温干旱常常引起玉米生长发育受阻,致使夏玉米结实性差、灌浆不满、病虫害严重及各种生理疾病等问题,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