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地方社会民间信仰颇多,敬惜字纸即为其中一种,并在清代盛极一时。整体认知清代民国时期惜字信仰,对于了解非官方信仰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南北朝时,惜字思想已存在,因尚未成规模而不能称“信仰”。元代以前,科举制度尚未达到鼎盛,惜字组织尚未出现,惜字信仰处于兴起与初步发展时期。至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印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惜字信仰迅速发展。特别是清代,惜字组织出现,惜字信仰达到鼎盛。文章通过对惜字日常关注、宣传范围、操作现状、神祗信仰等方面研究,较全面地展示清代惜字信仰的面貌。晚清,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始。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惜字行为遭到质疑,惜字信仰开始衰落,但至民国,仍顽强生存。惜字信仰中,最为瞩目的是惜字仪式与建筑。仪式是行为的表现,惜字仪式主要表现为送灰入水,是较隆重的群体活动,比如台湾地区“送圣迹”仪式。仪式里包含着人们的功利需求,也体现士绅群体的社会地位。惜字建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鲜明的宣传功能。南方地区惜字塔、惜字炉等建筑很多,在名称、建筑风格、表现意义上体现出多样化特点;北方则鲜见遗存。正是历史文化渊源、迁移人群的心理作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南北差异。惜字组织可分成专职组织、兼职组织两种。惜字会作为专职组织,在捡拾、收买字纸方面起到带头作用。但专门的惜字组织因资金难筹、运作不力而数量不多。晚清时,善堂、公所、学校及佛教组织也敬惜字纸,这些机构为兼职组织。兼职组织具有数量众多、触众面广的特点,从而成为惜字信仰传播队伍中主要的一支。无论专职还是兼职组织,主事人往往是士绅群体。在士为“四民之首”的年代,惜字体现社会对文化的崇拜,体现读书人的崇高地位。士绅成为推动惜字发展的主要力量,地方官员则为权力支持者。惜字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突出表现在惜字组织活动中。通过惜字会、善堂、公所、学校等塑造与巩固惜字信仰,官员、士绅这些地方上层人物能有效地控制社会的文化取向,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晚清,亵字行为渐多,惜字信仰开始衰退。为了强化这一观念,报刊媒体、文学作品中出现大量敬惜字纸或亵渎字纸的果报故事。媒介的社会教化功能显现出来:士绅利用下层百姓精神需要及深信因果报应心理,大力宣传惜字。这种教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惜字信仰并没有随着近代化的加速仓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