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外业务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较为成熟。但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才刚刚起步,发展相对滞后。现有的文献中,对表外业务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狭义理解下的表外业务,即商业银行为适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而大量使用的有风险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业务。根据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贷款承诺和衍生金融工具三大类。 论文从分析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的原因入手,明确发展表外业务所必需的主、客观条件,即商业银行具备发展表外业务的主观愿望和存在推动表外业务发展所必备的技术和市场条件。再对比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和国情,揭示正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完备才导致了其现阶段表外业务的发展滞后。通过对这些条件的变化的合理预期,得出中国的商业银行有必要也有能力大力发展表外业务的结论。接着,论文选取了一些典型的、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开拓的业务: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类业务中的保函、备用信用证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出售,贷款承诺类下的票据发行便利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类的远期、期权、期货和互换业务。对它们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研究,尤其针对表外业务具有的高风险和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做了深入的分析,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相关建议。最后,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切入点新:现有文献大多研究广义理解下的表外业务,将无风险和有风险的表外业务放在一起研究;本论文选择表外业务(狭义理解下的)在商业银行中的发展作为研究内容,突出了表外业务的高风险的特点,针对性更强。二是分析方法新:在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时,并非只针对中国的现状来研究;而是充分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即通过认识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生发展的原因来明确其所需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比中国的现状,深刻洞察我国表外业务发展落后的原因所在,使分析更加全面和准确。三是研究结构新:论文没有简单地把表外业务只看成是一类业务,具体业务品种具体分析;而是视表外业务为一个系统,从宏观分析入手,关注系统产生的过程和其整体性,然后再研究微观个体,即分析系统各要素的特性,从而达到了立足整体,使各部分相协调的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