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道路网络中,不同等级的道路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构成为一个城市的骨架体系。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城市道路按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和功能职责,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其3.1.1条关于次干路功能的描述为: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应以集散交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城市道路的交通运行与其在城市道路网络系统规划和设计中的功能定位不匹配,成为导致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功能分析的城市道路交通方案分阶段技术评价与决策研究”为依托,从道路功能入手,对城市次干路进行研究。次干路与快速路、主干路组成城市干路网络体系,是连接城市主干路和支路的通道,也是实现城市道路服务功能和交通功能衔接的中间环节。基于规范中关于次干路功能的阐述,以“支路车流经过次干路汇集向主干路”和“主干路车流经过次干路分散到支路”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次干路集散功能可靠度的概念,作为定量评价次干路功能实现程度的概率测度指标,进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郑州市区2条次干路为例,采用实地调查的延误、信号配时和交通量数据资料,论证了非饱和情况下,车流由主干路向次干路和由次干路向支路分散,或由支路向次干路和由次干路向主路汇集的相邻交叉口左转延误的不相关性;结合模型分别计算得到各自的集功能可靠度值、散功能可靠度值,与实际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针对城市次干路的功能定位与次干路现状运行存在问题,提出次干路车道划分的优化设计方法。考虑次干路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选定车道的划分作为优化设计的研究对象;将“双向三车道”形式引入次干路集散功能的改善策略;借助Synchro与VISSIM仿真模拟,以延误为指标,对比分析三类交通条件下,不同车道划分形式对次干路集散功能的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