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健康体检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患病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明确与无症状脑梗死发病高度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方面可以对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的体检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行昂贵的头颅磁共振检查进行初步评估和筛选,避免常规行磁共振检查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希望能为无症状脑梗死的早期防治拓展思路,延缓或降低继发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等并发症的出现。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性收集2006年5月至2010年3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贵宾诊疗科完成头颅磁共振、颈动脉超声、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测等相关项目的健康体检患者。初步入选人数为1239例,根据相关标准进一步筛选后共有1008例被确立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无症状脑梗死患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利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危险因素在无症状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别,利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法(sle = 0.10, sls = 0.15),寻找无症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软件采用SAS 8.0软件并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标准。结果:1、共有287例女性和721例男性纳入本研究,年龄13-86岁,平均48.84±10.01岁。头颅磁共振检查共发现328(32.5%)例体检患者脑内存在至少一处无症状脑梗死灶。2、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缺乏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肢体乏力、轻微智能减退、反应迟钝及笨拙、抑郁、焦虑等短暂、轻微且非特异性的症状。3、本研究发现65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呈单发性,其余263例呈两个或以上多发性病灶;其中34例梗死灶全部位于左半球,47例梗死灶全部位于右半球,其余患者的梗死灶在左、右半球均有分布。共发现814个缺血灶,其中呈点状或斑片状且大小在5-15mm之间的腔隙性梗死灶679个,占83.4%(679/814);大于15 mm的病灶135个。好发部位分别为额叶(213个);半卵圆中心(184个);基底节(167个);侧脑室周围及其前后角旁(127个);顶叶(45个);颞叶(24个);枕叶(18个);其他部位(36个)。4、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尿酸、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无症状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无症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从优势比(OR值)来看,年龄越大,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的人群患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结论:无症状脑梗死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病;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以位于颅脑深部的多发腔隙性梗死为主,且多发于额叶、半卵圆中心、基底节、侧脑室周围白质等脑功能静区;其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反复发作的无症状脑梗死可继发卒中、认知功能减退、血管性痴呆和假性球麻痹,因此需对其引起重视,加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