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在植物适应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其浓度和含量的变化是反映植物生态对策的重要指标。克隆植物独特的生理特性对异质性生境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策略。而分布于西北干旱区的内陆河湿地既是生态环境敏感地带,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和绿洲发展的关键依托,对植物的生长生活不可或缺,所以系统开展克隆植物芦苇种群在内陆河湿地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一种典型的根茎型克隆植物,凭借生理独特性、形态可塑性、繁殖多样性的优势以及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芦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动态研究有助于了解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过程的响应和适应机制。鉴于此,本文以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内陆河湿地为研究区域,以典型克隆植物芦苇为研究对象,按照离水库距离的远近及群落密度与盖度特点设置了湿生区(500 m)、盐沼区(1500 m)、荒漠区(2500 m)3个不同的采样梯度,比较和分析了生长于3种不同生境下(湿生、盐沼、荒漠)芦苇整株及各克隆构件在5月(生长初期)、7月(生长旺盛期)、9月(生长末期)不同季节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旨在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全株和克隆构件分配变化角度出发,阐明芦苇对生长季节及环境的胁迫适应性,为进一步理解克隆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湿生、盐沼、荒漠生境条件下,随着生长季节的变化,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均在生长季初期达到了最大值,且表层、中层以及深层含水量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土壤含盐量和pH的平均值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生长末期达到最大值,但是每个生长季的各层土壤含盐量从表层到深层表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而各层土壤pH值从表层到深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且各层的土壤pH值都>8,呈弱碱性。(2)三种生境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相对单一,植物群落和芦苇种群结构简单,多样性较低。除荒漠生境外,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群落的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均增加,且芦苇的盖度、密度、频度、生物量在各个生长季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随着环境胁迫的增强,植物群落的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减少,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却增加,而芦苇种群的盖度、密度、频度、生物量持续减少。(3)芦苇整株及克隆构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湿生、盐沼、荒漠生境都呈现出一致的季节变化趋势;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季节变化都表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P<0.05);除叶片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着季节变化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随季节表现出减少趋势,但叶片中淀粉含量却表现出增加趋势。在三种生境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组分含量对克隆构件的投资表现出了差异性,总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糖主要投资于根状茎,从湿生生境向荒漠生境转变中投资从叶向茎转移,淀粉主要投资于茎,从湿生生境向荒漠生境转变中投资从根状茎向根转移。(4)在湿生、盐沼、荒漠生境条件下,土壤平均含水量、pH值和含盐量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各层水分、表层盐分和中层pH值,具体表现为平均及表、中、深层含水量和平均含盐量和pH值与整株及各克隆构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含量达到了显著相关(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