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制曾经是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单位组织是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一种主体形态。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曾经作为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单位制逐渐走向瓦解,进而导致了从宏观制度到微观行动层面的一系列变化,也给身处其中的国有企业传统产业工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从“主人翁”向“打工者”的角色转变中,工人们难免会产生焦虑、抵抗等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现实困境得不到有效改善,冲突与失衡就会不断加剧,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深层障碍,因此,关注国企工人的生活变迁与现状,为改善现阶段工人生活现状提供了有理可依的依据和着力点,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与顺利实现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以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首钢”)为研究地点,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笔者以他者的身份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分别从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呈现其在单位制解体背景下的生活变迁、地位变迁,以工人们的实际经验来分析制度变迁与工人身份的互动关系。本文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作为文章的导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方式和资料收集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了初步梳理。
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工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本部分将重新梳理这一时期的制度变革,展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单位制向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合一向政企分离等方面的转变过程。了解其中的沉浮更替,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体会工人的工作、生活变迁。
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主要从工作态度、国企吸引力、工作环境与设施、福利保障、企业与社区归属感等方面对工人的工作、生活变迁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些描述,笔者在第四章中借助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进一步分析了传统工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即工人社会身份的失落。第五章则着重于探讨分化后工人的身份重构,分别从心理、意识与行为方面论述了工人为解决身份焦虑而做出的调整与转变,从而完成社会身份的重构。
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中,国有企业员工在工作态度、收入保障、娱乐活动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隐藏在这些表面变化下的是更深一层次的问题,即:经济收入的相对减少、文娱方式的单一、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社会地位的下降,相对剥夺感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研究认为,传统产业工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这体现在他们一方面将自己归为“弱势群体”、“社会底层”,在过去单位体制中享有的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丧失;另一方面他们仍然留恋并想要回归到原来的工人身份。但是,大多数工人也有着重构其身份的意愿,并且已经在心理上、意识上以及行为上做出了一定的调适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