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技可以说是我国最原始的艺术形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杂技的演出场所由宫廷转向民间,并在明清时期沦为江湖技艺。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杂技得到了重视并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本文所选的路庄村曾经是以杂技为谋生方式的村落,杂技作为该村的标志性文化,这一艺术形式在路庄经历了由繁盛到消逝的历程。杂技在解放前是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在路庄出现的,在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国家话语的影响,开始发生了变迁,村中艺人组建的杂技团体消失,大批艺人被调去全国各地的杂技团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冲击,杂技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本文以鲁西地区的路庄村为个案,考察杂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及内在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杂技在当代乡土社会中的传承与再造予以理解和阐释。论文除关注杂技之外,还主要从整体上关注社会变迁下乡土传统的不同命运,并试图引起人们对于乡土传统的关怀与重视。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的部分介绍选题的由来及意义,并对关于乡民艺术与村落语境的学术史进行回顾,确立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对学术史进行回顾,试图从宏观上去把握本文的理论支撑与研究意义。第一章是关于路庄村村落语境的描述,包括村落的日常生活空间、家族、岁时节日、精神生活等。试图立足于乡民的生活常景,在村落民俗志的基础上揭示该村落的文化个性。本章所描述的村落内部形态,不仅构成了村落杂技文本的语境,而且与之形成互文关系。第二章是关于路庄村杂技传承与变迁的概述,包括路庄杂技产生的时间以及每个时期杂技的各种形态。本文主要关注杂技在每个时期出现的异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第三章是关于杂技与乡土生活互动关系的阐述,把杂技置于东阿整片乡土社区中,找寻杂技与其乡土生活的互动以及文化认同感。这一章的目的在于理解杂技在村落中的功能与文化意义。第四章是由路庄村的杂技引发的普适性的思考,包括杂技行业的黄昏以及对整个乡土社区传统的关怀。杂技有着丰富的身体体验和情感体验,曾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起着纽带的作用,但是随着这种杂技的精神价值不被认同,杂技行业走向了黄昏。当今,杂技、地方戏曲这类乡土艺术传统普遍面临着危机,本章主要关注乡土传统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结语。杂技在乡村中的传承与不断变迁,原本传统的乡土生活在城市现代化语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解体与重构。在乡土传统失语的背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普遍存在着人际关系单薄,交谈内容单一的问题。如何保护乡土传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