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皮强筋小麦满足了食品制作对面粉筋力较高的要求,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氮肥是调控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措施,但传统栽培中长期过量施用单一尿素会造成氮肥利用率低下、籽粒品质不佳、经济成本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推广应用新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途径之一。本试验于2019-2021年度在江苏省仪征市新集镇花园村进行大田试验,以4种红皮强筋小麦镇麦12、扬富麦101、苏麦11和农麦88为试验材料,等施氮量下,设置100%硫包衣缓释肥一次性基施(Q1)、100%硫包衣缓释肥基肥:返青肥70%:30%(简记为基追比7:3,下同)施用(Q2)、100%硫包衣缓释肥基追比5:5施用(Q3)、60%硫包衣缓释肥+40%普通尿素配合一次性基施(H1)、60%硫包衣缓释肥+40%普通尿素配合基追比7:3施用(H2)、60%硫包衣缓释肥+40%普通尿素配合基追比5:5施用(H3)6种模式,以100%常规尿素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施用模式为对照(CK),系统研究了新型肥料硫包衣缓释肥不同配施方式和基追比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效率、生理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提出红皮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缓释肥料调控途径,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红皮强筋小麦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省工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条件下,硫包衣缓释肥单施或缓释肥与尿素配施,不同基追比方式下,4个品种小麦基本均能达到稳产效果,其中Q3模式小麦产量最高,两年度较CK分别平均增产7.9%和3.1%。不同缓释肥配比方式中,产量及产量构成均呈现为100%硫包膜缓释肥方式(Q)>60%硫包膜缓释肥+40%尿素方式(H);不同基追比下,均表现出硫包衣缓释肥两次施肥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一次性基施处理,也显著高于CK。硫包衣缓释肥一次性基施则较CK产量下降1.3%~11.8%。除在Q3模式下均可获得高产外,4种强筋小麦不同施肥模式下产量趋势不完全一致,2019-2020年度,除扬富麦101外,其余小麦品种采用CK施肥模式也表现出高产优势;2020-2021年度,4种小麦在H3及CK模式下均能获得高产。不同气候年型下,硫包衣缓释肥施用方式对产量构成的影响不同,2019-2020年度,硫包衣缓释肥施用方式对千粒重影响较大,穗粒数次之,穗数影响最小,2020-2021年度,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缓释肥两次施用处理能在获得较高穗数的基础上,提高茎蘖成穗率及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提高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尤以Q3模式最为显著。2.各处理的一次加工品质基本无显著差异,均可达到强筋小麦标准;与一次性基施缓释肥相比,硫包衣缓释肥两次施用能显著提高红皮强筋小麦的容重、硬度、出粉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面团稳定时间。综合来看,出粉率以CK及H1模式较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粉溶剂保持力以CK及H3模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以CK及Q3模式较高。常规施肥模式、缓释肥100%全施或60%配施并基追比5:5的施用方式均可显著提高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3.两年结果一致表明,硫包衣缓释肥两次施用较一次性基施,可显著提高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同一肥料配比方式(Q、H)下,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表观利用率及氮素生理效率基本呈现出基追比5:5>7:3>10:0的趋势。Q3模式可显著提高镇麦12、扬富麦101、苏麦11和农麦88的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其次是CK模式,Q1模式的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余模式。4.不同硫包衣缓释肥处理因肥料成本,人工追肥成本、当年小麦收购价格及小麦产量的差异而显著影响小麦的净效益,因而获得高效益的模式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其中镇麦12和农麦88在Q3、H3模式上显著高于其余模式,扬富麦101和苏麦11在Q3模式上显著高于其余模式,两年趋势一致。Q3模式较CK减少了两次人工追肥成本,产值效益弥补了肥料成本的投入,产值和净效益均最高,平均较CK提高4.6%(镇麦 12),10.0%(扬富麦 101),9.8%(苏麦 11),5.3%(农麦 88)。5.本试验条件下,100%硫包衣缓释肥基追比5:5施用模式(Q3模式)、60%硫包衣缓释肥+40%尿素配合基追比5:5施用模式(H3模式)和CK模式(常规尿素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施用),既可实现高产,又可使强筋小麦品质、氮效率和经济效益达较高水平,是稻茬小麦适宜的肥料施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