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和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期,由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民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急剧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进行系统的研究,能够增进我们对环境类问题的认识,从而为我国预防和治理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有很多,其中厦门PX事件和四川什邡事件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产生的舆论影响力较大,对两者进行比较能更好的把握此类事件的特点。所以,本文以厦门PX事件和四川什邡事件为案例,运用社会风险理论、价值累加理论对其进行剖析,总结发现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根据抗争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理性抗争型和暴力抗争型,并与其他群体性事件相比归纳出其独特性:就诱因来讲,风险感知是最大诱因;就参与者来讲,人数众多且不断增加;就政府处置来讲,结局多是政策妥协等。在此特点下,进一步探究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缘起期包括了风险感知和触发事件,人们对未来风险的感知在某一事件的触发下变为深深的担忧;发酵期包括了舆论引导、风险放大和网络共识,此阶段媒介传播对风险的放大和人们采取行动共识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爆发期包括了人员聚集、行政不当和抗争,人们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善后期大多都以政策妥协而告终。深入分析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心理层面上,邻避效应提高了风险敏感度,同时人们具有从众心理;在政府应对层面上,一方面政府部门回应滞后,另一方面应急处置时行为失当;在制度层面上,不仅环评过程缺乏公众参与,而且利益表达机制缺失。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首先,提升民众的风险认知理念,加强对风险传播的疏导;其次,优化政府回应模式,提升环境类事件的治理能力;最后,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民众环境诉求表达的畅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