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后文简称农信社或农村信用社)经历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基层机构遍布全国各个乡镇,存贷规模在全国金融机构中居于第二位,在金融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近年来,资本金不足、产权不明、内控机制不健全,金融风险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制约着农信社的生存、发展,农信社改革势在必行。而由于农信社问题形成原因的错综复杂,以及农信社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农信社改革具体方案方面,经济金融界争议颇多。如何在维持农信社平稳运转的同时,构建适合农信社发展的制度框架,使其充分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当前农信社改革的目标所在。而我国农信社具有独特的建立和发展历史,带有深刻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外部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都比较特殊。自身的特殊以及外部环境的独特意味着我国农信社改革无法套用任何一种固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分析我国农信社的特点,以及其外部环境——农村经济、金融体系、整体经济状况的特殊性,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信社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道路,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信社现实状况的农信社制度框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的基本思路是:运用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理论分析我国农信社性质,指出我国农信社在众多方面偏离合作制原则和精神,说明我国农信社缺乏按合作制改革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同时吸收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制度变迁等相关原理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历史地和现实地考察我国农信社制度变迁、制度安排、制度绩效,进而提出农信社体制改革的模式、途径和方向;探讨了我国农信社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实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信社基层组织体制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并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与对策。<WP=3>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系统的阐述合作制以及合作金融理论,介绍合作制的基本概念、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合作制与股份制的主要区别;合作金融的概念及特征、合作金融的产生及发展、合作金融的职能作用、说明合作金融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为分析我国农信社作好理论基础和工具的准备。第二章介绍国外合作金融的状况,主要介绍德国、美国、法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各自特点等内容。指出在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具体方式上,各国因为国情不同,都各有特点。第三章回顾我国农信社发展历程,指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信社事实上未能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自愿参加、民主管理、合作互助、非赢利等四大核心原则),缺乏合作精神,并非真正民办的合作金融,而是具有高度计划性和行政依附性的“官办银行”,不具备按照合作制改革的条件;接着,从农信社的社会经济背景、制度安排的内容及结构、以及制度变迁的特点和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农信社体制改革应遵循渐进的政府主动供给与需求诱致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模式,以充分发挥农信社活力,使其成为市场主体为体制改革的方向。第四章分析我国农信社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经营问题,包括资本金严重不足,产权制度不明,内控机制不健全,经营环境差等等。从农信社现实的困难、为三农服务的政策目标以及培育民间中小金融机构出发,提出农信社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该体系通过如下的途径建立: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基层组织,使其成为独立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建立农信社上层管理服务机构。在农信社基层组织改革方面,指出关键是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有了负责的产权主体,才能健全内控机制,农信社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求发展,自我平衡。在基层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上,说明由于缺乏合作精神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基础,以及现实的资本金问题,按照合作制的统一形式改革是不现实的,因而建议在基层组织改革中引<WP=4>入民间资本,采取多种形式改造农信社的产权制度。这是符合农信社现实状况和农村经济状况的考虑,也适应了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而在建立农信社上层机构方面,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初始资本金,帮助建立上层机构。上层机构与基层组织通过合作制原则联合起来,形成上下贯通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在引入民间资本按多种产权制度形式改造农信社后,农信社不可避免的进行商业化经营,追求赢利。为引导农信社经营方向,使其为三农服务,保证农村资金支持农村发展,有必要建立体系,对资本及其经营进行制约;另外,农信社个体规模小,经营环境差,抗风险能力弱,有必要设立体系,让个体在体系的庇护下发育,成长。因此,在体系建立方式上,政府要发挥在制度供给上的效率优势,提供初始资本金,设立上层机构,同时制定加入规则,吸收基层组织加入。接受规则条件的农信社基层组织按照合作制原则向上入股,形成上一级机构,依次类推建立各级机构,最终形成中央机构。成员自愿加入,自由退出。参加者受规则的约束,也享受体系带来的种种便利。在体系内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