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东西方的病理学家们对于难以诊断的胃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和胃粘膜内癌的诊断存在争议。主要在于诊断粘膜内肿瘤性病变的组织学标准不同。西方学者把浸入粘膜下层作为诊断癌的强制标准,而东方学者更倾向细胞核和结构的异型性。胃腺瘤是一种具有息肉样上皮增生特点的异型性病变。是胃息肉的一种亚型,仅占胃息肉的10%,根据其异型性细胞的程度将其分为HGD(腺瘤伴高度不典)和LGA(腺瘤伴低度不典型)。鉴别胃腺瘤伴异型增生和胃粘膜内癌可以指导治疗。有学者认为粘蛋白不仅仅是胃表面的特异标记物,同时与胃腺瘤的起源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有密切的关联,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粘蛋白的表达与基因的改变可能密切相关。在检测胃腺瘤性病变时常用到的粘蛋白是MUC1、MUC2、MUC5AC、MUC6、CD10。对于评估胃肿瘤性病变的生物学行为也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分析胃腺瘤伴高级别不典型增生和胃粘膜内癌的临床病理学因素,分别检测其粘蛋白的表达和ki-67增殖,p53表达的情况。期望可以找到鉴别胃腺瘤和胃粘膜内癌的免疫学标记物。 方法:收集2008-201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存档蜡块,包括A组胃腺癌或腺瘤伴癌变组织(21例);B组胃腺瘤组织(22例)。分别统计病例的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包括病变的大小,发生部位,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同时所有蜡块进行4μm切片,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MUC1、MUC2、MUC5AC、MUC6、CD10、ki-67、p53)观察和对A,B组病例进行Mamm whitney u检测和Roc Curve分析灵敏度和特异性。 结果:A,B两组性别比例基本均衡,无明显差异。A组(85.7%)直径大于2cm的比例明显大于B组(4.5%)且A组与MUC5AC、MUC6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更大(p<0.05),p53阳性率较高,ki-67高表达。B组直径较小,小于2cm的占95.5%且B组与MUC2、CD10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更大(p<0.05),p53阳性率较低,ki-67低表达。 结论:虽然胃腺瘤和胃腺癌在组织学上区分存在争议,诊断存在难度,但通过本实验的多重对比分析表明借助统计腺瘤大小,粘蛋白MUC1、MUC2、MUC5AC、MUC6、CD10、ki-67和p53的表达情况可以辅助其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