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汉语随着它的产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戏源词汇。所谓“戏源词汇”,指汉语词汇中基于戏曲艺术本身的需要而产生,以及受戏曲艺术的影响而形成,与戏曲艺术具有一定渊源关系的词语。本文以戏源词语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史相结合的角度,采用语义、语用、形式、功能、认知、文化等多角度论证的方法,考察戏源词汇产生的路径、类别和原因,探讨戏源词汇的泛化情况以及戏源词汇蕴涵的文化信息。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论,简述戏曲艺术的基本情况,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戏源词汇”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讨戏源词汇产生的路径。汉语戏源词汇的产生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就其产生的路径而言,主要源自戏曲艺术的三个方面:(1)戏曲创作。中国戏曲创作的历史悠久,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使戏曲创作的组织形式、创作主体、创作活动、创作地点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业的创作者和研究戏曲创作的理论家,成立了创作的行会组织。剧作家们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剧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设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经典的人物台词。所有这些,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很多戏源词语的出现就与戏曲创作组织、创作活动以及剧本中的台词、人物、情节等有着密切关系。(2)戏曲表演。戏曲表演的牵涉面十分广泛,涉及表演场地、团体、成员、道具、服装、化妆等,还涉及脚色、程式、音乐、声腔等。戏曲中各行当之间有不同的分工,于是就有不同的脚色: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戏曲表演中的音乐、声腔是戏曲艺术的集中体现。戏曲表演所涉及的这些方面,促使汉语词汇中出现了不少相关戏源词语。(3)戏曲欣赏。看戏是中国传统的娱乐项目,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观赏戏曲表演后自然会对其有一番评价。戏曲欣赏中所涉及到的一般观戏行为、对演出效果的评价等都成为戏源词汇产生的丰富源泉。第三章探讨戏源词汇的类别。对戏源词汇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空间的维度划分,可以分为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通语词汇主要指用来指称戏曲界中一些基本的核心的、任何剧种都通用的概念。而有些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地方戏中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指称,还有些概念是某些地方戏中特有的,且在指称形式上打上了地方语言的烙印,由此形成的戏源词语属于方言词汇。从时间的维度划分,戏源词汇可以分为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界限,在此之前出现的戏源词汇称为古代汉语词汇,在此之后出现的戏源词汇称为现代汉语词汇。根据戏源词语的语言形式,本文将其分为词和熟语两大类。根据熟语的结构特点,又将其分为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几类。戏源熟语中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划入成语的类别中;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划分到谚语类别中:由引子和注释两个部分组成的引述语划分到歇后语类别中;非二二相承的描述性语言单位划分到惯用语的类别中。第四章主要探讨戏源词汇的泛化问题。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在词汇系统自身的运动规律、联想思维和语用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戏源词汇在不断发展变化。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泛化。本章从戏源词汇泛化的方式、戏源词汇泛化的程度、戏源词汇泛化的类型、戏源词汇泛化的机制以及戏源词汇泛化的效应五个方面,探讨了戏源词汇的泛化问题。本文认为,戏源词语的泛化包括语用泛化和语义泛化两个方面;有些戏源词语在语用泛化的同时也伴随着语义泛化,而有些戏源词语仅发生了语用泛化,语义基本没变,这是戏源词汇泛化的特点;义素变化和跨域使用是戏源词语泛化的两个重要方式。本章根据泛化用法的使用情况,参考频率、形式的自由度、语义等因素,将戏源词汇的泛化程度区分为低、中、高三个层级;又通过考察戏源词汇泛化的过程,将其区分为辐射型泛化、连锁型泛化和复合型泛化三种类型。本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戏源词汇泛化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泛化的内在机制主要是隐喻、转喻、类推和重新分析。戏源词语泛化后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不仅使词语自身的功能增值,增加了搭配功能和色彩意义,还丰富了语言表达,促进了新词新语的产生。第五章主要探讨戏源词语的文化内涵。通过考察分析,本章揭示了戏源词语所负载的一些文化信息:(1)戏曲艺术的生态环境。本章着重从戏源词语“戏子”、“对台戏”、“草台戏”等考察了戏曲艺术在近代的生存状况。(2)戏曲艺术自身的一些特点。通过考察一些戏源词汇,揭橥了戏曲艺术的虚拟性、程式化、教化性等基本特征。(3)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追求。透过一些戏源词语,可以看到中国戏曲艺术在审美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往往追求“艺惊”、“传神”、“入情”等。(4)独特多样的风俗习惯。一些汉语戏源词语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独特多样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节日风俗习惯。最后是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