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就提出“被”字句具有不如意的语义色彩(本文称之为“语用意义”)。六十多年以来,学者们对汉语“被”字句语用意义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即在对这些研究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从古代到现当代三十多部作品的考察,主要研究汉语“被”字句的语用意义及影响三种语用意义判定的各种句法和语境因素。同时我们也对三种语用意义的历史发展及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各时代各种语体对各种语用意义的使用情况做了尝试性的探讨。本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六章总结,第二章到第五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讨论影响汉语“被”字句语用意义的各种因素。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既有句法因素(动词、受事主语、“被”字宾语、状语、宾语、补语、其他分句等)也有语境因素。至于各个具体句子的决定因素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是某一句法成分起作用,有时是几个句法成分共同起作用,有时又是句法成分(一个或几个一起)和语境一起起作用。第三章我们从历时的角度主要探讨三种语用意义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不幸义”从其产生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好义”和“中性义”的语用意义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的壮大,尤其是到了现代汉语阶段,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在这一章我们还要讨论三种语用意义之所以会形成今天我们所见的这种比例格局的原因所在。我们认为追根究底这是由被动句式自身所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决定的。第四章我们主要讨论影响汉语“被”字句发展的各种因素。从总的情况来看,这些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被”字句自身的发展和扩散、“被”字句对“见”字句和“为”字句的替代,以及语用和修辞上的需要;外部因素则包括印欧语(英语)的同化作用和全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普通话的推广。第五章我们对于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被”字句的使用情况和现代汉语时期各种语体对于“被”字句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比和分析。从各个历史时期的语料来看,“被”字句在战国末年刚刚产生时并未被广泛运用。经过秦汉的缓慢发展,从魏晋南北朝起“被”字句的数量才开始飞速上升。经过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被”字句终于战胜了其他几种被动句式占据了汉语被动句式的绝对优势。正如第三章我们所说的那样,在其发展过程中,“好义”和“中性义”“被”字句自产生后其比例也在不断地增大。从语体上来看,“被”字句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其最初的口语语体转入了书面语语体。在现代汉语阶段,它主要应用于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语体当中。总而言之,本文以详尽、精确的统计分析为基础,旨在揭示汉语“被”字句三种语用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现代汉语阶段,的判定和使用情况。另外,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影响“被”字句判定和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尝试性地进行了探讨、分析和解释,以期对今后“被”字句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