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在多数发达国家,城市的老龄化水平要高于农村,而我国的情况却与此不同。我国是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应对老龄化风险能力较差。另外,大量年轻人向城市流动又加重了农村地区老龄化的程度,因此,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此外,“无休止劳动”的现象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多数老年人“活到老,干到老”。为了缓解农村居民的养老压力,减轻农村老人工作负担,从2009年起,我国政府便开始大范围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在2014年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保险以“低水平、广覆盖”作为实施原则,目的在于增强城乡居民抵御养老.风险的能力,实现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本文试图以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程度为讨论点,具体考察该制度的实施状况。本文以个人劳动供给决策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背景,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对养老保险与劳动供给关系的既有研究,最终采用2011年CHARLS全国调研数据以及2013年追踪回访数据,以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作为研究样本,构建相关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产生了明确的排挤效果,有效的减少了农村老人的劳动时间,但是,对农村老人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养老金水平过低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家庭养老和老年人自身的劳作依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途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扮演的主要是补充养老的角色,该制度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另外,农村老人的年龄、健康、外出子女数量以及居住安排情况对其劳动供给也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日后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补贴标准,逐步完善缴费机制,从而提高该制度的适应性;出台相关政策放宽基金投资条件限制,科学安全地引导各地政府将保险基金进行有效的投资增值;加大宣传力度,重视政策落实工作,并且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缴费建议,激励和引导他们早参保、多缴费、多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