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观点将转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为文学所特有的语言现象。但自1980年转喻研究发生认知转向以来,转喻更多地被视为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人类对抽象概念的基本认知,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转喻的认知转向研究始于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专辟一章对转喻进行研究,提出了转喻具有理解功能,转喻概念是基于人的体验性等重要见解,为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转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同语言学家对转喻都着有自己的界定,达成一致见解的是:转喻从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比隐喻更基本的一种认知现象。因转喻的普遍存在性及翻译与认知的不可分割性,转喻的认知理论对转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诗的集大成者,素有“诗圣”之称。杜诗语言凝炼,内容丰富,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虽然学者们已从诸多视角对杜诗的英译本进行研究,但从认知转喻视角来研究的文章还相当匮乏。本文的认知转喻理论博众家之长,借鉴了学者们对转喻本质及其不同认知机制的见解,采用了 Radden和Kovecses对转喻较为全面的分类,并将其文化特性考虑在内,增添了与文化相关的转喻用作对杜甫诗歌及其许渊冲英译本的转喻翻译进行研究的理论工具。 本研究从认知转喻观出发,以杜甫诗歌中的转喻和许渊冲英译本《Selected Poems of Du Fu》转喻英译作为研究对象,对杜甫诗歌中的转喻现象进行了梳理分类,并研究了许译翻译策略。转喻现象在杜甫诗歌中十分普遍,主要有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范畴和特征之间的转喻,事件转喻,原因转喻,生产转喻,地点转喻,典故转喻及意象转喻这八种形式。在对许译转喻翻译策略上,通过研究发现:译者主要采用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其中保留源语喻标的翻译能在最大化地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的同时,更好地为外文读者所接受,但文化不等或文化缺失的问题亦可能发生;转喻的英译受到了语言表达文化专有性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中具有文化共性的转喻表达,在英译时能够得到保留,而具有汉语文化专有性的转喻在英译过程中,不能得到保留。此外,本文在评析其认知过程和翻译策略时,提出可能存在的其他翻译参考,总结得出在转喻翻译中保留源语的目标喻的方法应作为主导译法,而在文化鸿沟难以跨越时,必要时可采用诸如意译加注等方法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