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官僚资本主义”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语境下为发动广大民众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而建构起来的革命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实践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学者福柯与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实践理论,探讨“官僚资本主义”这一革命话语生成的语境、逻辑、实践,总结其历史经验,以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镜鉴。“官僚资本主义”革命话语的生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僚资本主义”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语境下为发动广大民众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而建构起来的革命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实践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学者福柯与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实践理论,探讨“官僚资本主义”这一革命话语生成的语境、逻辑、实践,总结其历史经验,以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镜鉴。“官僚资本主义”革命话语的生成语境。近代官僚资本生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会之中,最初以晚清洋务官僚企业的形态出现,而后以军阀资本的形态累积,最终以国民党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态在抗战胜利后膨大至顶峰。官僚资本在全盛时期,垄断经济命脉,搅乱国计民生,其与美帝国主义的勾连更是使中吗国经济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分支,国民党政权也几近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充分暴露出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剥削性的官僚资本及所支撑的国民党政权,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政治走向民主化的重大障碍,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明确其反动性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该话语的革命性。“官僚资本主义”革命话语的形成过程。“官僚资本主义”话语由其核心要义“官僚资本”演化而成,生成之初用于指代洋务官僚开设官办企业的经济现象,而后却逐渐演化为革命对象的代名词,并最终在近代推翻三座大山的话语体系中定性为国民党四大家族的政治隐喻符号。其生成逻辑呈现出“学术话语—政治话语—革命话语”的发展过程。“官僚资本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分析。“官僚资本主义”革命话语一经提出,便在中国革命实践进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话语工具。中国共产党运用该话语开展实践工作,围绕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构建新中国合法性等主题制定并实施革命政策,区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个主体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整合了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和力量,为最终决战集聚了群众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话语继续在宣传和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塑造革命对象、完善革命理论及书写革命历史的过程中形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官僚资本主义”革命话语建构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剖析该话语的生成逻辑,可知其得以推动中国共产党在同国民党的话语论争和革命战斗中最终取得胜利有两大经验:一是实现了政治性、学理性、通识性的良好互动;二是实现了话语建构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在经济全球化和自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要创新性地构造话语体系,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既要立足实践以明确话语建构的主题和意义,又要强化与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联系以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活力,做到站稳政治立场,加强党的领导以提高话语的引领力,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开展话语实践,筑牢群众基础,从而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其他文献
2010年,国务院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座谈会上明确表示支持“三农”发展政策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投入。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保障农民生活富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在生态建设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系统服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缓解了城市发展用地短缺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城市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指标。农户是挂钩政策的重要利益主体之一,挂钩政策能否实现农户收入增长是亟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重庆地票交易制度的典型实践为案例,考察了挂钩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利用2000-2017年4省49个城市和重庆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合成控制法对挂钩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进行定量评
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对于促进长江流域城市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态势向好,较多城市金融集聚趋势明显。但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区域内土地市场化进程成为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以金融集聚为自变量,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实证检验2007-2019年间金融集聚对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影响,进而提出提高十地市场化程度的可行建议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长期粗放的土地利用与发展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对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资源约束下发展的矛盾愈发显著。经济增长和生态福利看似矛盾其实不然,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土地出让市场化、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研究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
缓解住房消费差异带来的社会问题,提高居民住房获得的积极反馈,需要进一步厘清城镇居民住房消费与其获得感的深层关系。本文聚焦住房消费领域,界定住房获得感的逻辑测度体系,通过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2011年至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全国抽样数据,探讨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结构特征和行为特征,从而基于住房消费的社会效应视角尝试对我国住房政策探讨一二。本文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住房消费上,拥有住房
近年来,湖北省农地流转市场发展迅速,2020年全省农地流转规模达211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4%。然而,农地流转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地流转行为的非正式性导致纠纷频发,扰乱农村社会秩序、影响乡风文明。从真实、准确的纠纷案件出发,梳理农地流转纠纷的基本类型,研判其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态势是精准处置各类纠纷的关键。为此,本文基于2014-2021年湖北省830起农地流转纠纷案件数据,首先,组合
在简要分析美国武器装备体系研究现状和建设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中国陆战火力打击装备体系化建设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中国陆战火力打击装备体系化建设需求,提出了中国陆战火力打击装备体系化发展思路,从开展建设、提升水平、促进创新、确保先进、检验效能和培养人才6方面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是马克思始终在解构“实然之不美好”的生活困境中建构着“应然之美好”的生活愿景,并努力求索着“使然之美好”的切实路径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对人及其生活样态予以深切关怀,对现实生活困境予以深刻考察,对未来理想蓝图予以深远构想,并对实现路径予以深入擘画,便是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致思逻辑和生成理路,同时也是本文着重阐述的内容。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与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相互贯连,以马克思美好
在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性日益增强,技术价值问题成为当代热点话题,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该问题的讨论,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对此,应当在广泛搜集并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挖掘其中蕴藏的技术价值见解。首先,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及相关时代资料,较为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技术价值思想意蕴,并探讨了
基于大国小农与农民群体分化的现实,农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便捷高效途径。农地流转实践虽已进行多年,但各地成效差异巨大,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面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与后疫情时代下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稳住农业基本盘,提高农地流转质量,以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规范农地流转既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着力点。为深入了解当前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