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谢默斯·希尼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罗伯特·洛厄尔将其称之"自叶芝以来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深邃的洞察力、细致的感性和语言的丰富性,代表了英语诗歌和语言文化的新的水准。对其创作的考察和研究,本身就是理解英语文学感性的演变和发展,推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共享的必要前提。按照T.S.艾略特的理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只有在自己过去创造的整个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推而广之,人们也应该拥有这样的视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离开了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其自身的潜能和意义,也很难真正充分发挥和显现。更重要的是,希尼的创作成就是在北爱尔兰长达四分之一世纪尖锐的集体暴力冲突的历史语境中取得。在一个明显背离人性的基本要求的历史语境中,诗歌何以依然会发生?诗人何以在公民良心和诗性欢娱的不同要求中,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合法性?一个关于诗歌命运的古老追问,以其强烈的紧迫性和现实性,重新凸现在希尼创作面前。希尼以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和诗人的坦诚,承受了悲剧性的现实加之于他的苦难,并用其感性而富有洞察力的诗歌见证了这种苦难以及人类对苦难的抗拒,证明了即使在人类最艰难的生存处境中诗歌也是必要的,诗歌不会被人类抛弃。尤其是,北爱尔兰因历史、种族、宗教、政治、经济、语言和文化等各方面长期积累起来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矛盾,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当代人类社会问题丛生的现实状态。北爱尔兰旷日持久的集体暴力冲突,不过是这种人类普遍性的现实状态的极端悲剧化的范例。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对希尼诗歌和北爱尔兰社会文化矛盾的考察,还能帮助人们理解当代人类社会的真实状态,并从北爱尔兰的悲剧处境中获取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矛盾的经验和智慧。这无论是对汉语学术界自身的学术推进,还是从更广泛意义上解决人们民族现代转型过程中累积的种种社会文化矛盾,都是富有启迪意义的。 我的论文的结构取自希尼对自己创作主题的概括:"一个诗人何以合适地生存和写作?他与自己的声音,与自己生活的地方,与他的文学遗产和他的当代世界的关系如何?"这几个问题实际上表达了希尼对诗歌和历史、诗人同现实的互相关系的理解:诗歌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历史的一部分,诗人在表现现实同时又在参与现实。历史不是某种人们碰巧置身其间的自在之物,诗歌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诗人的自由意志的充分显现,相反它们总是彼此难以区隔地纠缠在一起。我的论文也试图在诗歌文本和历史语境的这种辨证的、互相渗透的关系中,去考察希尼诗歌创作的价值以及这些诗歌诞生的具体语境对其价值的影响。我尽可能想要找到一种既立足于对希尼诗歌文本的感性、审美考察,又能与社会历史进行自然联系并对其进行理性、文化剖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接近于新历史主义的同时关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的思路,但并不把历史完全看作一种纯粹由权力支配和谋划的观念建构,而承认历史在经验上的真实性。这种方法的前提,不是把诗歌当作对一个客观的外部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将它本身就视作一种现实存在,一个活生生的"语言事件"。通过对这些"语言事件"的考察,人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敞开真实历史的空间。 按照这个思路,论文的绪论部分《起点》,主要围绕希尼诗歌成就和北爱尔兰暴力冲突的现实之间关系的初步梳理,说明论题的选题背景及思考方向,展现论文总体的结构框架。论文的第一个部分《跨越身份的边界》,集中对希尼提出的"诗人与自己的声音"的关系问题展开分析。"诗人与自己的声音"的关系本质上是诗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即诗人的身份问题。作为一个生活在北爱尔兰这个历史和文化分裂语境中的诗人,身份问题对希尼来说有着突出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这个问题具有统摄性的作用,后面的几个问题是对它的深化和扩展。通过对自己作为一个北爱尔兰诗人的身份的痛苦探寻和思索,希尼最终想找到一个既能忠实于每个人具体、真实的经验又能开放性地包容他者的"不那么附有的义务"的社会政治空间,在那里身份不再是将人分隔开来的观念和体制障碍,而是不同的个体分享丰富的、差异性的人生经验的机会。论文的第二个部分《被想象的地方》,梳理了希尼"诗人与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一关系,探讨了希尼对自己家乡、对土地、对自然、对空间的理解和建构,分析了历史和文化的负担对诗人的"地方感"的影响,并展示了希尼最终超越了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简单忠诚、在开放性的世界视野中去确立诗人的生存位置和活动处所的思想过程和艺术过程。论文的第三个部分《测听语言》则着重剖析了"诗人和他的文学遗产"的关系。作为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农民的后裔,希尼承受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学传统的交互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学传统中进行频繁的穿梭和转换。这个部分,试图去探讨这种语言和文化的"跨界"经验,对希尼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他的语言观念、文学观念的影响,以及他不断地寻求不同的语言和文学遗产能在诗歌中真正地平等交流和有机融合的努力。论文的第四个部分《暴力的考古学》则剖析了"诗人与他的当代世界"的关系。希尼生活的当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是集体暴力支配生活,希尼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集体暴力悲剧的深切的体察和严肃的思考,剖析了人类层出不穷的暴力选择背后深刻的文化根源和消极的文化影响,论证了希尼试图通过对个体生命价值和人类本能生存要求的肯定来消除暴力的文化逻辑的后果的努力。论文的结论部分,试图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希尼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希尼如何通过这些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普遍性的诗歌,去揭示了在人类的矛盾丛生的真实状态中,诗歌何以成立并依然能为人类应对这些复杂的社会文化矛盾,提供富有启示意义的智慧。 论文并不准备为诗歌和历史关系的古老问题,提供一个普遍有效的固定结论,只是希望通过对希尼诗歌创作和北爱尔兰社会文化矛盾的关系这个具体个案的初步考察,重新凸显这个古老问题的问题性,以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的变化,并没有使诗歌丧失其存在意义,因为诗歌的意义是牢牢地扎根于人类和世界的独特关系--也就是人类自身的历史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