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是并非罕见的深部真菌病,顽固难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多种着色真菌病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系统性着色真菌病、皮肤着色真菌病模型的构建及皮损处局部细胞因子(cytokine,CK)的表达进行了初步探讨,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紫外线、温度和pH值对着色真菌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为深入了解部分环境因素对着色真菌生长的影响以及探讨局部热疗的作用机理,本实验观察了不同条件下紫外线、温度和pH值对裴氏着色真菌(Fonsecaea pedrosoi)、紧密着色真菌(Fonsecaea compactum)、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卡氏枝孢霉(Cladosporium carrioni)、皮炎外瓶霉(Wangiella dermatitidis)和甄氏外瓶霉(Exophiala jeanselmei)6种着色真菌生长的影响。结论:紫外线不能作为皮肤着色真菌的常规消毒手段。局部热疗之所以有效可能不仅仅是依靠高温的抑制或杀灭真菌作用,局部温热所产生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管扩张,局部细胞因子释放和各种效应细胞等可能也参与了对着色真菌的杀灭过程。可通过耐热试验来鉴别皮炎外瓶霉与甄氏外瓶霉。pH值对6种着色真菌的生长均有影响。皮炎外瓶霉、疣状瓶霉较裴氏着色真菌、卡氏枝孢霉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广。 第二部分:裴氏着色真菌、卡氏枝孢霉着色真菌病模型的构建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采用裴氏着色真菌腹腔接种小鼠建立系统性着色真菌病模型并探讨裴氏着色真菌的致病性:采用卡氏枝孢霉进行腹腔、皮下接种小鼠建立系统性和皮肤着色真菌病摸型并探讨卡氏枝孢霉对小鼠的致病性。在以上模型中,免疫正常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感染发病率均为100%。组织病理及真菌直接镜检均可见棕色菌丝及硬壳细胞。这些结果提示裴氏着色真菌和卡氏枝孢霉无需经动物转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