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共同趋势。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人口大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史无前例的进展。但是农业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的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则逐渐地减缓,并在近几年因市场变化而出现倒流现象。因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而我国城市就业结构矛盾问题非常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进城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基于此,本文将农民进城就业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障碍性因素。本文基于如下假设:农民进城就业除了要受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其他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约束。农民进城就业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部门,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没有割断他们与土地的联系,移而不迁,因而是不彻底的迁移。这种迁移的不彻底性根植于畸形制度安排所导致的城镇化严重滞后的客观现实。因而,只有破除制度性障碍,探索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模式,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业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快速推进城市化,才能使农民真正在城市稳定就业,也才是实现真正意义的城市化。 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是:目前我国农民进城并没有实现稳定就业,因而是一种不彻底的迁移;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滞后的,这种滞后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的滞后造成了我国就业岗位的丧失,也阻碍了经济增长;从经济和非经济的角度考察进城就业农民的行为选择,发现虽然经济动因很重要,但还有一些其它诸如家庭、个人偏好、社会关系等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虽然制度因素有所放松,但是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障碍性作用依然存在;由于劳动力的歧视、劳动力进入的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歧视性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无助于缓解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反而造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容量损失,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最后,为了改善我国农民进城就业的状况,提高进城就业水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特色在于将农民就业问题放入城市化的背景下来研究,以城市化为主线,研究农民进城就业问题,分析现阶段农民进城就业的特点;研究农民进城就业的条件,其除了要受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其他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从制度性因素和农民自身选择行为出发,研究农民进城就业的障碍性因素,并对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本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创新:(1)将农民进城就业放在城市化过程中考察,探讨在目前制度有所放宽条件下,中国农民进城就业的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作用;(2)对城市化进程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详细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发展状态,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测算了城市化滞后对就业岗位及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3)详细分析并研究农民进城就业个人选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