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电影发展由始至今,所行之路崎岖。新加坡是个移民社会,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移民多来自中印的劳动层,欠缺推促文化艺术发展的底蕴,英殖民地政府因忌中共以电影宣传也不鼓励华语影片制作。新马未分家前,新加坡以马来语为国语,新马一家为马来影片带来足够的电影人力物力资源及广大市场商机,也因此造就了早年的马来影片黄金期,而华语及英语影片分别来泊自中港台及好莱坞以满足此地广大的华族劳工观众及英殖民政府市场。
新加坡局势长年动荡,自开埠后,曾经英殖民,日本抗战,至新马分家。六十年代独立建国后,执政者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完全忽略文化艺术发展,单一的工商科技导向,使原已面对电视竞争,新马分家后电影人员流动不便及彩色电影制作费高昂等问题而陷入困境的电影事业进入全然沉寂,从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整整停顿了十余年之久。
1995年,留学美国修学电影归来的邱金海推出的《面薄仔》是本土人执导电影的尝试之作,虽然并不成熟,却是本土华族制作本土影片的先锋。1997年邱氏的第二部影片以本土组屋生活为题推出《12楼》,本土生活景象及诸多平民形象跃然于大荧幕,对于十余年来仅观赏中港台及好莱坞影片的本地观众造成了震撼,正式开启了新加坡本土电影制作之路。受邀演出影片其中一角的新加坡电视台喜剧演员梁志强从中看到了电影商机,着手尝试制作,第一部由他自己编剧和主演的《钱不够用》于1998年推出,在当年金融危机经济不景的新加坡社会,影片道出了小市民为经济所困的心声,荧幕上追逐金钱,渴望发财的小市民形象栩栩如生,梁氏以其长期喜剧工作实践,善于掌握小市民心态,他喜剧搞笑讽刺手法也一再将观众逗乐,加上媒体炒作,影片造成另一轰动,民众纷纷涌入影院,致使此部本土影片获得580万新元的最高票房纪录,至今无人逾越,这无疑证明了本土电影的营利商机及关注本土课题的必要。之后,原本是零生产的土地里,开始有了接二连三古本土电影制作,据新加坡电影委员会资料显示,新加坡从1991年至2006年共制作了69部影片,真正公开献映总数45部,从1997年至2006年,每年制作最少2部至最多10部影片。
电影艺术事业在新加坡这片文化贫瘠的土壤,起步维艰。本土许多独立电影人在摸索过程中,往往在拍了一部影片遭受折损后,一一退出“影坛”。至今能够拍出本土风味而仍屹立不倒的还是打先锋的梁氏与邱氏,在45部本地拍摄的电影中,他们各别占了10部及6部。本地最大电影公司星霖共拍摄17部电影,主打海外市场,多为类型片,不注重本土色彩,其他则是独立电影人零星制作。在两位本土电影前锋中,梁氏以其喜剧写实风格,反映了新加坡小市民的生活与心态,而邱氏则以其后现代结合写实手法,反映了新加坡的边缘人,在新加坡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中,以执政领导层带头的经济至上、业绩取向、成就取向等理念对本土社会影响深远,人人抱持物质成就的功利价值观,而危机意识的灌输,又造成了竞争型社会,形成本土社会人情的物化与异化。两位电影人着力反映了新加坡社会生态,各具本土关怀。他们的作品也曾在多个国际影展中参展,部分还获得奖项。因其他独立电影人拍摄的电影不超过一两部,无法形成气候,因此,本文以这两位电影前锋的作品为代表,阐析九十年代后的新加坡本土电影特色。
然而,本土电影因为尚在开步发展雏形,未能形成电影工业,电影体制远远落后于电影先进国家。目前,仅靠两位电影人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本土电影工业的,所幸执政者也于近年因看到韩国电影商机而开始扶持本土电影制作,包括提供海外修学电影奖学金,电影制作课程,编剧津贴等,然而,在长期养成人们即定的功利价值观,以及在文化艺术出奇贫瘠的情势下,杰出影视人才得之不易。这几年,本土开始出现了一些热爱电影艺术者不错的短片制作,这是刚长出的幼苗,然而,距离理想电影的制作还是遥远的,新加坡电影业的茁壮发展是本土人所乐见其成的,至于将来走向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