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先后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法国画坛。本文主要论述两位法国艺术大师,印象派画家埃特加·伊莱尔·日尔曼·德加和后印象派画家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两位艺术家对舞女题材绘画都有所涉猎,他们是十九世纪欧洲舞女题材绘画的杰出代表。德加与劳特累克同为法国画家,相互之间有过交集,劳特累克曾十分崇拜德加,德加的绘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特累克的艺术创作。两位画家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先后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法国画坛。本文主要论述两位法国艺术大师,印象派画家埃特加·伊莱尔·日尔曼·德加和后印象派画家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两位艺术家对舞女题材绘画都有所涉猎,他们是十九世纪欧洲舞女题材绘画的杰出代表。德加与劳特累克同为法国画家,相互之间有过交集,劳特累克曾十分崇拜德加,德加的绘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特累克的艺术创作。两位画家都以舞女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德加的舞女题材创作是古典主义造型与印象主义色彩的完美结合,是他自己的学术实验,是“学术”的。而劳特累克的舞女题材创作是其放纵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是“人”,是物质化的存在。劳特累克的艺术是他物质化追求的体现,是其内心独白与情绪的抒发,是自我嘲讽中的解读。两位画家在照片截取式构图、对真实的关注、运动感的瞬间捕捉以及艺术形式的多种表达上有相近之处。而在色彩的表现、线条的运用、视角的表达以及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文章分为五章,分别对德加与劳特累克舞女题材的创作源起、舞女题材的共同之处、舞女题材的差异之处、造成二者舞女题材绘画异同的共同性基础与差异性原因,以及两位画家舞女题材绘画比较研究所呈现出的贡献与价值进行阐述。通过德加与劳特累克舞女题材绘画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时代背景、艺术思潮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下,二者在舞女题材绘画表达出的相同之处。以及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艺术关注点影响下,二者在舞女题材绘画上的明显差异。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不同的人生经历对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舞女题材创作在德加与劳特累克艺术生涯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清晰的理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艺术观念上的差异,并加强对“审美”与“审丑之美”的认知,分析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启蒙。同时德加与劳特累克的舞女题材绘画对社会底层妇女生活状态的揭示有助于社会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加深人们对涉及社会本质问题的理解与探索。不管是德加的舞女题材作品还是劳特累克的舞女题材作品,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和传递出的正向价值都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他文献
青少年法律知识的教育及普及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目前的普法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方面,普遍存在方法陈旧,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性较强的法律课堂有较高的契合性。目前中职法律课堂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却并不普遍,应用效果也差强人意。本研究以中等职业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实践中最为基本的关系形式,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出现而产生,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工具理性等社会异化理性的侵蚀下,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逐渐演变成为社会主体的重要行为准则。在此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发展也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产生了单向度、主体间性缺失、间离性以及功利化等一系列异化问题。然而,师生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当代语境的视角下,锁定了中国为社会背景,当代为时间背景,结合该时空背景下的特殊语境,对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及在中国当代的时空语境中,乡土油画受到启发并借鉴吸收其他优秀的文化,呈现出乡土与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元素相结合的新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气象进行探讨。从中国当代艺术语境全球化、都市化、艺术传播媒介化等三个主要特征入手,构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动力,金融稳定和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在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就明确要求,地方政府要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中央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新时期“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从中央到地方要不断健全强化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防控金融风险的发生。明确各地方政府是防范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牢牢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兼具自然和人文的属性,高中地理内容更是紧密联系自然和社会。但是,基于我国现行的分科教学体制,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教学仍受限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教育规律的探索也使得学科发展的广度、深度有了重大突破,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同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要求的提出,更为学科间的整合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基础,围绕
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是19世纪最有修养、内心最为淳朴的画家之一。柯罗认为他一生中只有一个目的:表现他最热爱的大自然。他观察自然的敏锐眼力、对自然的赤诚情感、丰富的想象力、特殊的绘画手法等在他的画作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演绎在他整个艺术历程中。他对往昔的“追思”“怀古”之情、对大自然的挚爱使他的画面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使他的绘画
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和法国画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活跃于17世纪巴洛克艺术盛行时期的两位艺术家。鲁本斯认为绘画创作应当更注重色彩,色彩更接近自然,适合表达情感;普桑的绘画创作以素描为主导,强调理性的设计与严谨的结构,线条和设计主宰画面。以色彩为主与以素描为主的思想长期影响着油画创作
明代中期,以苏州、松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造园活动十分兴盛。由于园林建造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这一时期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园林题材山水画作品,园林题材山水画在技法表现、归隐情怀与意境营造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过去美术史界对于明中期园林题材山水画关注不多,且多个案研究,未作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入探讨。本文主要以“吴门画派”园林题材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从代表画家、重要作品、风格特征、意境营造与影响
地理课堂问题的设计是落实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有效的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纵观当前地理教学发现,课堂问题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还不突出,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SOLO分类理论根据学生在具体任务中的表现,将学生思维分为了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思维的结构性特征,增强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可观察性。教师运用该理论能够准确识别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思维进阶。因此,文章将SOLO分类理论引
积极共情是共情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并逐渐成为国内外共情研究中的热门问题。以往研究表明,积极共情和消极共情在认知神经基础上存在很大重叠,但是在社会行为和信息加工上表现出和消极共情不同的独有的特征。积极共情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积极情绪的维持密切相关,并对情绪信息的信息加工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大学生群体中探究积极共情对人际亲密度和积极情绪的影响机制以及积极共情的信息加工特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