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产向非农生产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主线,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个棘手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城市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进城市从事非农生产,形成了一个亦工亦农的群体——农民工。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得城市的治安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众所周知,中国农民一贯具有勤劳、朴素的优秀品质,安分守己、老实本分是他们的共性。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近年来城市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却屡见不鲜。是城市环境催生了“农民工犯罪人”,还是农民工所特有“犯罪基因”开始发作?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基于这种困惑以及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切,笔者决定以农民工犯罪为题展开相关的研究,以便揭开农民工犯罪背后的玄机。在本文动笔之前,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网络和馆藏资料。从1999年1月至2010年4月,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论文共125篇,其中核心期刊19篇,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0篇。有关农民工犯罪的专著寥寥无几,大部分专著都是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农民工问题,并未涉及到农民工犯罪问题。由此可见,有关农民工犯罪的理论研究是相当薄弱的,这与实践中此起彼伏的农民工犯罪极不相称。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农民工犯罪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没有厘清农民工与流动人口的差异,将两者混为一谈。其二,对犯罪现象的研究过于泛化,无相关数据资料予以佐证。其三,在犯罪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上,要么过于浅显,蜻蜓点水;要么较为狭隘,以偏概全。最后,生搬硬套犯罪学理论,没能从中国农民工的特殊性出发去解释农民工犯罪。时至今日,随着学术研究日益注重思辨与实证的结合,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向现实,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的空洞与乏味,笔者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以上海市农民工犯罪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数据展示与分析,直观的表现出上海市农民工的犯罪状况。在进行论述前,笔者首先对农民工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进而深入分析农民工的特性。随后,笔者跳出上海市农民工犯罪的樊笼,从大处着眼,研究整个城市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和对策。此外,将犯罪学理论与中国农民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冲突中探求农民工犯罪的文化起因,并深入探讨了大众传媒对农民工犯罪的影响。最后,笔者主要是从社会政策方面提出些许犯罪预防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农民工的概念,厘清了农民工与相近概念的关系,其次阐述了农民工的特性。最后,用大量的数据说明了上海市农民工的状况。第二部分从来沪农民工的犯罪数量、犯罪种类、犯罪特征三个方面探讨上海市农民工的犯罪现象,以便对农民工犯罪现象有感性的认识。第三部分论述了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方面展开。经济原因涉及贫困、失业、贫富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剥夺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歧视与大众传媒两方面,歧视是指社会制度歧视、城市市民歧视、就业政策歧视,而大众传媒的选择性报道和不良信息也会引发农民工犯罪;文化原因,以文化冲突理论为理论起点,阐述农民工身上的文化冲突——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的碰撞。第四部分主要是从犯罪社会学角度提出预防农民工犯罪的相关对策,具体包括:第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其中涉及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第二,改善农民工贫困的生活状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发挥政府和工会组织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组织农民合理有序的流动。最后,要消除城乡对立,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其中包括消除歧视,加强城乡文化互认,培养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