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中最严重的一种形式,其发病急促、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在急性期内病死率高达30%至40%,幸存者往往也会残留后遗症。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包括高血压、动静脉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药物不良反应、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类型,大约占脑出血发病数量的50%至70%。在脑出血的治疗方面,主要原则是降血压、应用止血药物、脱水降颅压、生命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等,而在应用止血药物方面,目前还没有足够有质量的文献推荐该何时使用何种药物止血治疗。对以往抱有期待的rFⅦa因子和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研究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最近的研究表明,rFⅦa因子没有显著减少脑出血患者发病90天时严重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反而增加了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而氨甲环酸可以减少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的体积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但却没有明显改善脑出血后残疾率和远期死亡率,而且还有导致血管栓塞的风险。因此,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进行科学研究以外的场合中,不推荐常规在脑出血患者中使用rFⅦa因子和氨甲环酸止血治疗。在国内,有一些医生给予脑出血患者使用血凝酶制剂进行止血治疗,但尚无足够高质量的证据证明该止血药能够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方法与目的:使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就诊于南方医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住院资料,将超早期(发病24小时内)使用血凝酶与未使用血凝酶的患者分成血凝酶止血治疗组与非血凝酶止血治疗组,对比两组之间的主要结局指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目的是明确在高血压脑出血的超急性期内使用血凝酶止血治疗是否可以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时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残疾程度等预后,评估血凝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使用的药物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共有160人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其中非血凝酶止血治疗组95人,血凝酶止血治疗组65人。除发病时间外,其余各项基线特征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纳入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发病时间、出血量、入院收缩压、有无破入脑室、是否源自幕下、入院首次NIHSS评分、入院首次GCS评分、ICH评分等混杂因素后,对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院不良结局发生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其中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p值为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结局发生率的p值为0.74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住院时长进行多元线性回归,p值为0.89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凝血功能异常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发病早期(24小时内)使用血凝酶止血治疗并没有改善患者出院时的功能预后和残疾情况,也没有减少住院时长,反而增加了患者在住院期间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