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对《等韵一得》的音系做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在历史比较法和内部分析法的指导之下,从历时平面出发,将《等韵一得》与《广韵》进行纵向的比较,找出语音演变的观象;从共时平面出发,将《等韵…得》与同时期的韵书韵图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其与时音、方音之板的关系,从中透视并梳理出它的语音系统,尝试探讨它的语音基础和音系性质,确定其研究价值和历史地位。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等韵一得》的基本概况。《等韵一得》是清代等韵书籍中的优秀作品,着者劳乃宣是清末着名的音韵学家。首先,我们将介绍《等韵一得》的成书时间及其版本:其次,说明《等韵一得》写作意图和过程;再次,阐明《等韵一得》研究价值和蜕状:最後,说明本文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清代出现了一大批兼表南北方音,包罗天下一切音的韵书韵图。这一时期的韵书韵图对於我们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就《等韵一得》而言,虽然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在音系方面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尝试通过对它的音系的系统探讨来了解这一时期五洲四海的语音变化,进而为构建科学的汉语语音史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此外,本文力图解决学术界的一些公案,如《等韵一得》的音系性质问题。
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等韵一得》韵母系统。这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我们研究韵母系统的形制问题,如呼法、反切、主要元音、韵尾等诸问题。呼法方面,书中基本秉承前人做法,分为开齐合撮四呼,惟命名与前人不同;反切方面,对劳氏的反切条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就其反切上下字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反切上下字与反切条例并不吻合,对於这些例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找出规律及特点;主要元音方面,对阳声、阴声及下声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拟测其音值:入声韵方面,尽管韵图中入声韵仍与中古时期一致,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并非如此,实际上入声韵尾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喉塞音。其次,将十三韵摄与中古《广韵》进行纵向对比,探索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找出语音演变的规律;最後,拟测《等》的韵母系统。
第二章主要研究《等》的声母系统和声调系统。首先,简要介绍五十八声母,阐明劳氏定声母为五十八的理由。其次介绍劳氏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书中所涉及到的术语进行解释,如重舌音、轻舌音、戛透铄捺等。再次,我们将声母系统与《广韵》进行比较。然後分别探讨五十八声母的中古来源、声韵拼合关系等,个别韵字的处理同第一章。接着,分析五十八母的特点,并构拟其音值。最後,讨论《等韵一得》的声调系统,尽管劳氏的声调准确无误,但仍有个别例外的现象,如上声变去声、入声变平声等。
第三章主要研究《等韵一得补篇》。《等韵一得袖篇》作於民国二年,即1913年。劳氏之所以没有在内外篇文本上进行修改,一是因为内外篇的编写和出版过程的不易,二是对於内外篇及其补篇,他希望後学者能够对其音韵学着作进行客观的评价。於是他才另述一本补於内外篇之後。首先,我们将对《等韵一得补篇》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及声调系统。之後,把《等韵一得补篇》与《等韵一得·内外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对照分析,整理出整书的语音系统。
第四章《等韵一得》与《拙庵韵悟》、《等韵精要》之间的比较研究。《等》的语音系统极其复杂,除时音以外,更参杂方音、古音,要剥离这些语音杂质,离析出其基础音系,光凭上文声、韵方面的研究及结论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我们把《等》与《拙》、《精要》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介绍《拙庵韵悟》、《等韵精要》二书的基本情况,概述二害的语音系统及音系性质,其後,再与《等韵一得》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三书之间的对立而以及统一而,离析出《等韵一得》中的基础音系。
第五章是在前四章的基础之上,尝试探求《等韵一得》的语音基础和音系性质。首先,我们立足於《等韵一得》文本,即《等韵一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以及外篇对内篇的补充说明文字,实际主要为韵母系统:二、剔除害中的语音虚位,暂时将图中的不存在的语音分离出去:三、我们将模仿黎新第作法,运用检测条例来分析《等韵一得》和《音韵阐微》、《李氏音鉴》、《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和《官话新约全书》的亲疏速近关系。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等韵一得》与《音韵阐微》的音性质十分接近,除个别例外之处不同之外,其他皆同。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等韵一得》的语音基础应当是清代变化了的传统读书音。
总之,我们认为《等韵一得》并不是一部具有综合性质的等韵圆,而是一部以变化了的传统读书音为基础的19世纪末的官话音系。此外,还参杂了清末浙、闽、广、皖等地方音。在音系的安排上,尽管这些方音杂质与其主体部分参杂在一块,但是我们可以连用透视分离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研究《等》对於我们了解从《广韵》时代到《等》千百年来的语音变化,清末的南北音演进情况等方面意义重大,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清末各种复杂的语音资料,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一些公案,如《等》的音系性质。